•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臺灣燃氣爆炸事故為何如此嚴重?

    2014年8月1日凌晨,臺灣省高雄市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可燃氣體爆炸事故。猛烈的爆炸將一整條馬路的混凝土路面完全揭開,將車輛拋起3、4米高。截止到1日下午,事故已經造成了26人死亡,280人受傷,其中消防救災人員死亡4人、受傷22人。而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那么,這起爆炸事故為何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來注意避免這種危險呢?

    在對這次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多稱呼其為“瓦斯爆炸”事故。瓦斯是多用于港臺等地的稱呼,是“gas”的音譯,多用來描述工業原料或家庭燃料用的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可燃氣體。不過從目前調查結果來看,導致爆炸的可燃氣體可能為乙烯、丙烯或丁烷,且以丙烯嫌疑最大。不過,由于現場調查仍在進行之中,因此該爆炸事件究竟是何種氣體泄露引起、是何單位負責,仍有待確認。

    不過,這三種氣體均為可燃氣體。對于可燃氣體來說,在空氣中混合至一定濃度即可引起爆炸。由于在室溫下,這些可燃氣體均為氣態,高于其閃點,因此泄露后是否引起爆炸主要取決于其在空氣中的濃度。

    對于可燃氣體來說,若在空氣中的濃度過低,則無法持續燃燒而產生爆炸,而當氣體濃度過高時,則氧氣含量相對不足,使得只能夠燃燒而不產生爆炸。由此產生了兩個濃度值:低者稱為爆炸下限,而高者稱為爆炸上限。若可燃氣體濃度在爆炸上下限之間,即可能產生爆炸。以丙烯為例,其爆炸下限約為2%,爆炸上限約為11%。

    在正常的管道運輸過程中,管道中的可燃氣體濃度通常高于其爆炸上限。因此有時候我們可以看見一些化工廠常有點燃的“火炬”,這是化工廠將生產中產生的可燃副產物收集起來,在管道末端點燃燒掉,減少可燃氣體隨意泄露而造成的危險。

    但是在這起事故中,可燃氣體從管道中外泄,進入到了下水道中,并在下水道中累積,超過了其爆炸下限。而下水道中除了燃氣管道外,還有通信、供電等線路,而這些線路容易產生火花。加上下水道位于地下,空間狹小,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爆炸的威力。同時由于地下的下水道相互連通,可燃氣體沿著道路下方起爆,由此造成整條街都被炸裂破壞的景象。

    那么,面對如此慘烈的景象,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其發生呢?

    對于公共場合,首先管道管理部門應盡忠職守,嚴格監控管道壓力、檢測器報警等信息,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并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處理。在本次爆炸事故中,有報道顯示31日晚間8點到9點之間,電腦報告的壓力就已出現異常,但相關單位并未采取措施,由此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其次,若是聞到疑似可燃氣體泄露的氣味,應盡快報告公安、消防等部門,同時應盡量通知周邊人員注意異常情況并及時撤離至安全地區。

    同樣的,在家庭使用天然氣、液化氣等可燃氣體時也應注意預防燃氣泄露事故。在平時使用時應注意接頭的密閉性,并經常檢查灶具、皮管等是否老化。在使用完灶具后應及時關閉閘門。在聞到有燃氣泄露后,切忌慌張,緩慢走近總閘將其關閉,切勿進行跑動等行為,避免因摩擦靜電而產生火花。同時,切勿使用包括手機、電話在內的一切電器,也不要使用電風扇、排氣扇等電器進行排氣,以免開關電器時產生火花。應打開周邊門窗進行自然換氣。若關閉閥門后泄露仍在繼續,可用肥皂水檢查破損之處,立即處理。若自己無法處理,應及時通知周圍鄰居,撤離至安全距離后盡快通知專業人員進行處理。

    • 發表于 2014-08-02 00:00
    • 閱讀 ( 91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