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世界總的貨幣供應量是多少呢?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的貨幣供應量又是多少呢?
或許您也曾想過“世界上究竟有多少錢”這個問題吧?要一下說出答案可能有點困難,我們不妨先想想“美元總共代表著多少錢”吧。因為手頭上恰好有來自美國的相關數據,我能夠從不同側面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美國通行的貨幣代表著多少現金”。如果您把所有通行中的鈔票和硬幣全部加起來的話,您將擁有多少錢呢? 經過一系列換算后,我們將得出的數字稱作“M0貨幣供應量”。這包括人們手上的現金、銀行金庫中的現金以及聯邦儲備銀行中的所有存款[來源: Hamilton]。根據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提供的數據,2009年7月M0貨幣供應總量為90860億美元[來源: Federal Reserve]。聽上去這個數字很龐大吧?但再聯系一下美國的總人數您就不那么覺得了,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統計,當月美國人口數量為307,212,123[來源: CIA]。 如果將這些金錢平均分配的話,每個人大約只能得到3000美元(很多人可能會把這為數不多的金錢藏在床墊下)。錢顯然少了許多,但少了的錢究竟去哪了呢?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解釋說,在任何一段時間內,大約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M0貨幣供應量被外國人把持著[來源: Federal Reserve]。
其他的貨幣基本由聯邦儲備銀行持有,他們將這部分貨幣劃分為三種形式,分別稱作M1、M2、M3貨幣供應量。
M1 ——M0加上活期帳戶、支票帳戶、旅行支票帳戶中所代表的的現金總量。2009年7月,美國M1貨幣總量為165560億美元[來源: Federal Reserve]。
M2—— M1加貨幣市場基金、定期帳戶及小額貸款中所代表的現金總量。2009年7月,美國的M2貨幣總量為832680億美元[來源: Federal Reserve]。
M3 ——M2加大額貸款中所代表的的現金總量。但從2006年3月起,聯邦儲備銀行不再將M3作為經濟參考指標。當月,M3貨幣總量約為1030000億美元[來源: St. Louis Fed]。
通常我們使用M2作為衡量財富總量的指標,因此多數人會被告知2009年7月世界美元總額約為830000億美元。
盡管聯邦儲備銀行無法準確地說美元究竟存在于哪里,但它能通過這種方式判斷全球美元總額約為多少。要知道,并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擁有這樣完善的中央銀行。那么為何我們無法準確得知現金究竟在哪呢?
跟蹤現金的流向是個難題
每當中央銀行對現金流向不明時,通常會嘗試各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加印鈔票能輕而易舉解決一些問題,但從長遠來看,會導致更多問題出現——“辛巴威幣”就是一個反例。
2000年,津巴布韋因過量印發貨幣而導致嚴重后果。那年,大批津巴布韋勞動者的離開導致了本國財政系統的癱瘓。為了保證公共項目的支出,津巴布韋財政部印發了過量的貨幣,當時被稱作“辛巴威幣”。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貨幣本質上和其它商品一樣:過量會導致貶值。因此正如我們先前所知,通行貨幣量過多則會出現通貨膨脹現象,致使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說購買同樣的商品要比過去花更多的錢。在21世紀初的十年中,我們經歷了由“辛巴威幣”引發的極度通貨膨脹時代。經濟學家說,那時辛巴威幣貶值的速度超乎想象,幾乎每1.3天商品價格就要翻一倍。結果到2008年末,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百分之516,000,000,000,000,000,000[來源: Berger]。
津巴布韋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以毒攻毒”,他們印發了大量高面額的貨幣用以緩解通貨膨脹。其中一種紙幣的面額高達1萬億元(實際價值僅僅相當于30美元,2009年1月)[來源: BBC]。最終后果不堪設想,津巴布韋政府不得不完全放棄使用本國貨幣,轉而使用美元和南非的“蘭特”(南非通用貨幣)作為本國的通行貨幣。
但是為何政府會印發出面額高達1萬億的貨幣呢?原因很簡單,他們連本國范圍內究竟流通著多少本國貨幣都無從判斷,更不必說全球范圍內本國貨幣的總量了。
然而,這個固有的困難并沒有阻止人們嘗試的腳步。2009年1月由美國經濟學博客DollarDaze.com 編輯邁克?休伊特公布的數據,或許最接近真實答案。休伊特收集了由90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或者財政部公布的73份財報,總共覆蓋了世界上84.1%的人口。這些國家的財報可以代表全世界96.7%的國內生產總值——這可代表世界的市場總值。休伊特還發現,2008年10月,這些國家流通的貨幣總量相當于3.94萬億美元[來源: Hewitt],是相當大的一筆財富。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種貨幣的話,判斷現金的流向不就容易多了嗎?何苦還要像休伊特等人那樣費盡周折?但為什么我們沒這么做呢?
全球通用一種貨幣?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發行全球通用貨幣的想法早在16世紀就已被提出,在二戰后支持者越來越多,然而這個想法至今為止沒有實現。支持者認為全球通行貨幣將會終止像“辛巴威幣”那樣的貨幣鬧劇。因為如果全球使用單一貨幣的話,就不再會有因某國貨幣價值變化而引發的全球匯率波動。想象一下,那時候只需要用一張“全球貨幣”去任何一個國家購買商品,多么酷啊!那時候,貨幣成了金錢的真正代表,而不只是一個符號、一個工具。它的價值取決于利率或其它調控通脹或緊縮的貨幣政策。
問題就在這,誰能肩負起調整利率的責任呢?
反對者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他們認為目前缺乏一個監管貨幣政策的國際機構。有人說聯合國不可以嗎?事實上聯合國某種程度上是個反面教材。聯合國在促進世界和平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它成功解決了薩爾瓦多共和國、莫桑比克以及前蘇聯等國的國內沖突。但聯合國在其它許多方面是無能為力的,比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U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就被指控“借科學之名,行外交之實”,因為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主要責任的國家并未承擔IPCC交付的責任。
種種現實的矛盾使“全球貨幣”幻化成了泡影。但在幾個國家內通行的區域性貨幣已經出現,最為成功的例子當屬歐元。雖然在1999年才出現,但目前歐元的交易價值已經超過了美元。還有另外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非洲西部的八個國家組成了非洲金融共同體(Franc of the African Financial Community ,CFAF),他們達成協議,將在八國之間通用法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也簽署協議,發行一種名叫阿梅羅(amero)的新貨幣在三國內使用;另外幾個中美洲國家也正在商討發行區域通行貨幣的方案。
上面提到的這些區域性貨幣的設想能否成真依然有待考驗。它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與“全球貨幣”一樣,因為從根本上說,它們不過是更小范圍的“全球貨幣”而已。
同時,無論有關區域和全球貨幣的爭論怎么進行,像麥克·休伊特這樣的經濟學者仍然會用傳統的方式來看待貨幣、計算財富總量。
(作者: Josh Clark)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