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自己的心態放平和。如果你跟孩子發生爭執后,情緒還處在激動的狀態,不管是懊悔、心酸,還是別的,都應該盡快先把心態給放平和。要先自己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當成這是父母陪同孩子一起成長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經歷,這樣你的心態才會慢慢平和,態度才會發生好轉。
學會反思自己的過錯。要想跟孩子握手言和,首先要理解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怎么好端端的突然脾氣就上來了,就跟孩子執拗起來。一個人越是了解自己,越是反思自己的過失,就越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才能更好的換位思考,了解對方的心理想法。這對于父母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是挺有幫助的。
安定的整理好自己的思緒。既然已經跟孩子吵開了,打也打過了,這個時候就要想辦法把存留的問題給解決。到底是因為孩子不聽話,還是父母沒有跟孩子溝通好,還是孩子太過頑劣?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人?自己對孩子的期許又是怎樣的?理清了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的跟孩子交心。
跟孩子坦誠自己的錯誤。孩子是敏感又脆弱的,但同時他們又是非常懂事的,一旦作為長輩作為父母的我們愿意跟孩子示弱,其實是很容易獲得孩子的諒解的。所以我們不妨把自己的姿態放低,跟孩子說清楚為什么我們發火了,請求孩子原諒我們的一時沖動,并表達其實我們對他們依然是很愛護的。相信孩子也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真摯歉意,原諒父母,不會在心理留下這方面的陰影。
把你從這件事學到的經驗跟孩子分享。既然跟孩子產生了爭吵,或者發生了打罵的情況,你就應該把自己的心里路程跟孩子分享一下,并總結一下自己在這件事情中學到的經驗。比如說“媽媽剛才誤以為你已經上床睡覺了,可你還在玩玩具,媽媽認為你騙了我,所以我很生氣。”當你把這個事情攤開來跟孩子好好的講一講,孩子下次才能夠更容易理解你的意思。
誘導孩子思考下次父母若是生氣時該怎么做。如果自己的孩子總是屢教不聽,屢教不改,作為父母又確實很生氣,所以即便你想跟孩子握手言和,也應該學會誘導自己的孩子去主動思考——“若下一次再出現類似的事情,你不想爸媽生氣的話,該怎么做呢?”孩子一般都會希望獲得大人的尊重,父母看重孩子的看法,對孩子來說也就是一種平等的對待,孩子們也會主動去思考問題,考慮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的。
可以讓孩子來提醒自己。跟孩子握手言和的時候,可以闡明你的態度,比如說跟孩子講明,“若是下一次媽媽不小心脾氣上來了,又克制不住自己的話,這個時候你一定要主動提醒媽媽呀。”這樣在孩子的提醒之下,父母不容易在沖動之下打罵孩子,孩子也能及時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惹父母不高興了。
感謝孩子大度的原諒自己。跟孩子和好的時候,最后一步可一定不能忘記感謝他對你的原諒,此時你可以跟孩子勾勾手指頭,約定以后再發生同樣的事情,一定不能互相傷害,也不可以去傷害他人。同時,要約束彼此不可以亂發脾氣,互相監督。這樣的和好方式,相信孩子是十分喜歡的,也不會因為這一次挨罵挨打跟父母產生隔閡,也不會在心理留下陰影,影響其心理發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