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人類頭骨變化的方式預示著睪丸激素的減少,這和文化的繁榮出現在同一時期。硬朗的粗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圓潤的臉型。技術創新,藝術創作,和快速的文化交流幾乎同時出現,這是由于人類發展出了合作的傾向,攻擊性的行為減少從而睪丸素水平也下降。

一張由古代和現代人的臉合成的圖像,表明了他們面部的區別,古代人的眉骨更明顯,上半部面龐更大,而現代人臉部更圓潤,眉骨也不及以前突出。這些突出的特征能直接追溯到睪丸激素的影響。
根據化石記載,現代人大約出現在20萬年前,不過藝術傳播和高級工具的使用是從五萬年前才開始的。
一篇于八月一日發表在《當代人類學》( Current Anthropology )的新文章發現,在文化勃勃發展的同時,人類頭骨的變化預示著睪丸素的減少。
這篇文章的首席作者Robert Cieri說道:“技術創新,藝術創作,和快速的文化交流在人類發展出了合作的傾向后同時出現了。”他是猶他大學的生物研究生,大四的時候在杜克大學就已經開始這項工作了。
這個基于1400個古代和現代頭骨尺寸的研究提出,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從人們開始對彼此更友善開始的,由此行動中對睪丸素的需求減少了。
硬朗的粗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圓潤的臉型,據杜克大學人類學家Steven Churchill稱,這些變化都可以直接追溯到睪丸素對骨骼的影響,他指導Cieri完成本科畢業論文,三年后這篇文章發展成了長達24頁的期刊論文。
然而他們不能從這些骨骼中斷定到底是人類的循環系統中睪丸素減少,還是這種激素的受體減少了。
這個研究團隊還包括了杜克大學動物認知的研究者BrianHare和JingzhiTan,他們說這個觀點與現有非人類物種中觀察到的一致。
在一項經典的西伯利亞狐貍研究中,對人類不是那么謹慎和有攻擊性的動物,它們的外貌也在幾代選擇性繁殖過后變得更年輕化。
“如果我們在別的動物中也看見這個過程,那這就解釋了我們是誰,還有我們怎么變成現在這樣的。” Hare說道。他也研究人類和與我們最親的猿猴之間的差別,其中包括了好斗的黑猩猩以及溫和、熱愛自由的倭黑猩猩。
這兩種猿類以不同方式發展,Hare說,而且它們對社會壓力的回應也不同。睪丸素在雄性黑猩猩青春期時急劇上升,但是倭黑猩猩卻沒有。當倭黑猩猩緊張的時候,它們不像黑猩猩那樣產生更多的睪丸素,而是釋放一種應激激素皮質醇。他們的社會互動有很大區別,而且跟這些結果相關的是它們的長相也不一樣。Hare說:“很難發現一只眉骨明顯的倭黑猩猩。”
通過比較眉骨,臉型和內部容積,Cieri觀察了13個早于八萬年前現代人的頭骨,41個來自一萬年至三萬八千年前的頭骨,以及1367個二十世紀的來自30個不同族群的頭骨。
大體趨勢表明眉骨不再突出,上半部面龐變小,這些都是睪丸素減少的特征。還有很多理論闡釋了為什么在人類出現15萬年后,突然轉向去發展科技了。大約在五萬年前,大量證據表明工具使用的普遍性,包括骨頭和鹿茸工具、薄片狀能發熱的打火石、射彈武器、磨石、捕魚和捕鳥的工具,以及對火的訴求。這是由于大腦突變,熟食,語言的出現,還是只因為人口密度的提高呢?杜克大學的這項研究稱,群居以及合作是構建和諧、減少侵略難能可貴的關鍵,從而也導致了面部的變化和文化交流。
“如果史前的人類開始居住得離彼此更近一些,并傳承新的技術,他們就必須更好地適應對方,” Cieri說,“合作,和睦以及相互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成功的關鍵。”
(來源:杜克大學 ;翻譯:梁锘 ;審校:BlairWang)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