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存在“宮頸糜爛”這種病嗎?

    宮頸糜爛曾被翻譯為“cervical erosion”,但是國外權威的婦產科教材中找不到“cervical erosion”的診斷。

    在2008年之前的《婦產科學》上宮頸糜爛一直是作為一個標準的疾病存在的,甚至有談到它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在這之前的婦產科大夫,把生理期出現的宮頸的柱狀上皮外翻當做是一種病理現象。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宮頸糜爛是過去對宮頸的一種正常表現的錯誤認識。

    宮頸糜爛的正確說法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這是生理期出現的宮頸的柱狀上皮外翻的生理現象。雖然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并非異常,但它很難與早期的宮頸癌相區分,因此必須進行作進一步的檢查才能進行鑒別診斷。

    在宮頸的部位上,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細胞,靠近陰道內的是鱗狀上皮細胞,而靠近子宮那個方向的是柱狀上皮細胞。柱狀上皮細胞和鱗狀上皮細胞是處在一個動態的平衡,有點類似打仗起來的僵持區,這個區域在醫學上被命名為“鱗柱交界區”。

    鱗柱交界區易受雌激素影響。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沒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狀上皮就靠內側些,到了來月經以后,柱狀上皮就受雌激素的影響下,更多地朝外側發展,因此就有更多的類似“糜爛”一樣的柱狀上皮在宮頸口。絕經之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開始退回內方,“糜爛”也就看不見了。本質上上來說,所謂的宮頸糜爛,實際上是柱狀上皮外翻)。

    在過去的醫學教科書上,還有宮頸糜爛的所謂分度診斷,稱之為輕度、中度和重度,面積小于1/3是輕度,1/3-2/3是中度,超過2/3是重度。這其實是受雌激素影響后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不管輕度、中度、重度,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有很多女嬰出生就伴隨著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這是受到了母親懷孕時體內激素水平增高的影響,出生之后,這種癥狀就會消退。

    既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自然也就無需治療。根據這種生理現象來判斷宮頸是否受到損傷也是毫無依據的。不過,宮頸的定期檢查依然有必要,這主要是為了預防宮頸癌。

    (答案整理自維基百科、龔曉明醫生的新浪博客)

    • 發表于 2013-09-28 00:00
    • 閱讀 ( 1165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