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有“作文神技”嗎?反正“副詞”是個事兒!

    數年如一日,穩坐評分榜第一名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其劇作者斯蒂芬·金,他有一句名言“通往地獄的路是副詞鋪就的”。

    斯蒂芬·金是億萬富翁,美國暢銷書作家,作品銷售超過3億5千萬冊。

    可以說,“通往地獄的路是副詞鋪就的”這句話,是斯蒂芬·金多年寫作經驗一條很重要的總結,既然如此,我們就來好好學習一下,爭取為我們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一定成為巨人,但是,如果有機會讓你站,那絕對不能錯過。

    “通往地獄的路是副詞鋪就的”這句話來之斯蒂芬·金的書《寫作這回事》,如何理解這句話?估計,就算你看了那本書,也不一定能深刻理解,因為我當時就是這狀態,當然,這跟我那時的理解力比較差有關。

    為什么是副詞?憑什么是副詞?

    直到后來,“遭遇”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這事就有了譜。

    一、縮短你作文中的人物到閱卷老師的距離

    在一個安靜舒心的環境下,和一定的心境下,如果你去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就會感嘆海明威的偉大。

    海明威的對話描寫極其強悍,尤其是《老人與海》中的對話,非常有力量,為了說明上面的問題,試舉例子如下:


    “圣地亞哥,"他們倆從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時,孩子對他說。"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我家掙到了一點兒錢。”

    老人教會了這孩子捕魚,孩子愛他。

    “不,”老人說。“你遇上了一條交好運的船。跟他們待下去吧。”

    “不過你該記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釣不到一條魚,跟著有三個禮拜,我們每天都逮住了大魚。”

    “我記得,”老人說。“我知道你不是因為沒把握才離開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聽從他。”

    “我明白,”老人說。“這是理該如此的。”

      

    這是《老人與海》里面的對話,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規律:海明威在寫對話的時候,很少在“他說”或者“我說”之前加上一些修飾語。注意,在“他說”或者“我說”之前加的那些修飾語是副詞的一種。

    上面的對話,假如海明威加了副詞來修飾,可能會是這樣:


    “不,”老人堅定地說。“你遇上了一條交好運的船。跟他們待下去吧。”


    為什么海明威沒有加修飾語?因為,任何一篇小說,都會涉及三個要素:作者、小說中的人物、讀者。

    無論是小說,還是劇本,亦或是你的敘事作文,一般都會有這么一個規律:“小說中的人物”如果與“讀者”的距離越短,就越有展示力,就越真實。

    可是,就像上句對話中的【堅定地】這個詞,很明顯,他是作者的主觀描述,得,這下問題來了,讀者是根據作者的主觀來了解人物,而不是人物的對話,這中間多了一個中介(作者)。而中介越多,讀者到人物的距離就會越長。

    二、不要偷懶

    如果在“我說”和“他說”之前加上很多修飾語,這其實是一種偷懶的做法。為什么?我們舉例來說一說。

    如果你要表現一個角色的憤怒,比如,你可以這樣【他憤怒地說:“你給我滾開!”】

    瞧,你直接在“他說”前加上了“憤怒”這個副詞來修飾,那么你想當然地認為,你已經充分表達了人物的憤怒,從而,你不會再搜腸刮肚地找一些更適合人物,更形象的對話。

    打個比方,如果蘋果公司當初在設計iphone的時候,說,嗯,iphone得有短信的功能,好吧,網上有很多短信的開源代碼,直接拿來就行;嗯,iphone得有計算器軟件,哈,這方面的開源軟件和代碼就更多了,直接拿來用就可以……如此,這手機還能叫凝聚了心血的手機嗎?你會買嗎?

    總而言之就是這樣,要想辦法用恰當的對話去表現人物,而不是偷懶地加上幾個修飾語來表現人物。

    三、這才是最重要

    最后一點,這才是最重要的。同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作者強制加上一些修飾語,那就會把這種蘊含在背后的美妙感覺鎖死了,這就掛一漏萬了。比如上面那句話,假如你改成:

    “不,”老人堅定地說。“你遇上了一條交好運的船。跟他們待下去吧。”

    這好嗎?相當的不好!原因如下:

    一、難道老人說那句話時,內心只是“堅定”?可能海明威還會認為,老人內心應該還夾雜一絲期盼,期盼孩子跟他一起出海捕魚,同時還夾雜一層對孩子的關心。那么,問題來了,你說海明威現在應該怎么做?按照您的指示,難道他應該這樣寫對話?

    “不,”老人堅定地、期盼地、關心地說。“你遇上了一條交好運的船。跟他們待下去吧。”

    顯然,這樣的對話就是王大媽的裹腳,沒有讀者會喜歡。

    二、退一千步,如果王大媽裹腳式的這種對話,是讀者喜歡的,那么,你能說,海明威的描述已經完美了嗎?也沒有,小說寫出來后,有時候作者甚至都難以百分百地把人物的內心猜透。人物說那句話時,可能還有別的心里,但作者不知道,這也會導致掛一漏萬。

    三、再退一萬步,假設,任何時候,作者都能百分百地猜透人物的內心,并在“他說”里面加上5個或者8個副詞來修飾。

    現在,應該就完美了吧?顯然,這也不完美。就算作者百分百能把握人物的內心,那作者能百分百把握住讀者的內心嗎?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怎么可能完全猜得透讀者讀到這句話時,會怎樣琢磨人物?產生怎樣的聯想?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結論是,無論你用多少個詞來描述“他說”,都是不完備的。既然不完備,何苦做無用功,而且還讓讀者看上去很羅嗦。因此,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個副詞也不加。哪怕加上一個,都是不好的。

    四、副詞會限制讀者的想象。

    還是剛才的例子,假如你加了一個“堅定地”來描述老人說,那么就等于是宣告了老人此刻的內心只有“堅定”。但其實,人物的內心是復雜的,讀者看到這句對話時,內心也是復雜的,可是因為你的臭水平,擅自加上“堅定”,一切便都沒有了,只剩下了“堅定”這個感覺。這不撿個芝麻丟個西瓜嗎?很愚蠢,不是嗎?

    一篇小說(或者敘事作文),如果讀者沒有想象的空間,那就不是一篇好小說。

    小說的本質是一種展示,而不是一堆形容詞的描述。你要說人物此刻很恐懼,那你不能只是找幾個關于“恐懼”的形容詞來告訴讀者,人物此刻很恐懼。而是要用人物合情合理的行動和對話向讀者展示出來,讓讀者就像看電影一樣。

    最后,關于冰山理論,要求作者只寫出八分之一,留八分之七給讀者去想象。想象是美好的,每個讀者都會有自己專有的想象,好小說就是要讓人回味無窮,假如作者把八分之八全寫了出來,這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做法,而且沒有技術含量,更得不償失。

    這就是“通往地獄的路是副詞鋪就的”這句話的意思。

    假如你不太認同,但至少你要記住一點,肯定沒有壞處——盡量別在每一個(我)“說”、(他)“說”、(你)“說”之前都加上副詞。

    • 發表于 2014-10-17 00:00
    • 閱讀 ( 84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