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前人們的看法相反,女性在長期關系中對充滿男性氣概的臉孔的偏愛并非祖先遺傳的結果,而是與經濟發達程度有密切關系……

在非人類動物種群中,那些有著夸張的性別特征(如巨大的鹿角和孔雀翎毛)的動物往往對異性有更強的吸引力,或對敵人有更強的威懾力。其實,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同樣的現象:人類在挑選配偶時,往往更鐘情于性別特征明顯的面孔,也往往感覺長著更加陽剛氣質面孔的男性,有更強的“攻擊性”。
很多研究文獻在生物學的解釋框架下提出,偏愛性征明顯的臉,是性選擇和社會選擇長期進化的結果。一個面孔更具有女性氣質的女人,會比同齡的、長著女性氣質不足的面孔的女人,看上去更有生育能力。就如同卵巢功能一樣,面容上的女人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減。相同的判斷也出現在對男性面孔的認識上,人們認為陽剛的男性氣質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免疫力強、與同性競爭能力強的可靠的“信號”,而這兩點都是女性在擇偶時所看重的。這種觀點試圖表明,在我們祖先的生活環境里,性別的雙態性(dimorphism)對判斷一個人的吸引力和個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得出這一結論的研究數據,絕大多數采自WEIRD人群(出身于富庶的西方工業化社會,受過教育的城鎮人口),而面向少數族群的研究則非常有限,而少數族群在選擇配偶的偏好等,諸多社會行為都與WEIRD人群不同,因此很難準確評估上述結論的正確性。為此,英國、美國、中國的22位生物學者、心理學者和人類學者,聯合開展了一項跨種族跨文化的試驗,結果顯示,我們的這種相貌偏好,竟然只是現代化的產物。今年9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試驗囊括了10個國家、跨越不同經濟類型的12個背景迥異的成年人群體,共962人作為測試對象,其中既有WEIRD人群,也有中國發達城市的普通市民和非洲、南美等地的少數族群;經濟類型既有市場經濟,也有游牧、狩獵、園藝等原始生計方式。
研究過程中,受試者被要求觀看3張異性面部圖片,每一組異性面部圖片,除一張是真實的人臉照片外,其余兩張是在真實照片的基礎上,用軟件分別做了更加男性化和更加女性化的技術處理后的圖片,然后讓受試者選擇維持長期和短期,兩種不同的兩性關系下,分別最喜歡的異性相貌,同時還要選出他們認為最具有“攻擊性”的男性長相。
結果顯示,12組人中只有7組男人對更有女人味的臉有所偏愛,有2組人(中美洲的Miskitu人和俄羅斯的Tuvans人)在長期的兩性關系中更偏愛女人味重的臉,但短期關系中則喜愛男性化味道強烈一點的女人臉,此外還有3組男性受試者(中非共和國的Aka人、厄瓜多爾的Shuar人和納米比亞的Tchimba人)對展示給他們的3種女性面孔沒有明顯的偏好。
該研究用聯合國編制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作為社會發達程度的評估參數;用聯合國統計的各地城鎮化水平、兇殺犯罪率(homicide rate,代表男性之間的競爭強度),和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病亡率,來評估人們究竟因何種刺激而形成了某種相貌偏好。
那些對富有女性氣質的臉孔有更強偏愛的男性,多出自于HDI高的地區,而構成經濟發達程度的各方面因素中,城鎮化水平是唯一一個有明顯正相關影響的因子。
在女性對男性的臉部偏好測試中,也同樣不是所有女性都更偏愛男性氣質強烈的長相,只不過所有女性對男性面孔都各有各的偏好,沒有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其中,Miskitu和Shuar的女人們更喜歡加了女人味的男人臉,Aka和Tuvans的女人們雖然在短期關系中喜歡男性氣質濃烈的男人,但在長期關系中則喜歡有女性氣質的男性面容。對加拿大女性和馬來西亞的Kadazan族的土著女性而言,她們在短期關系里才明顯更喜好強男人味的臉。
這說明,與之前人們的看法相反,女性在長期關系中對充滿男性氣概的臉孔的偏愛并非祖先遺傳的結果,而是與經濟發達程度有密切關系。在進一步比較了患病率、地區兇殺率和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后,研究發現,在患病率較高的群體中,女人們對男性氣質強烈的面容反倒更不喜歡,這直接否定了男性氣質是強免疫力的遺傳象征的觀點。
研究者分析說,臉部的性選擇偏好之所以無關遺傳表達,而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果,是因為在人口密集的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中,人們每天接觸太多的陌生面孔,當人類的大腦面對復雜龐大,又一時難以處理的海量信息時,就依靠相貌的明顯性征的來判斷人的個性特點。加之當代社會充斥著的海報、電視、互聯網等視覺信息,也都影響和強化了人們對既有視覺印象的偏好。
(編譯:潘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