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說:在北京呆一天相當于抽20支煙!廣州25,上海9,南京9,長沙13,成都12,武漢13。
流言百科答: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大氣,或快或慢,總是處于變化中。對于北上廣這幾個特大城市,最近幾年的空氣污染性質也正處于明顯的轉變中。
早年間,大城市最主要的空氣污染是煤煙型污染,特點是顆粒物大,很多成分是還原性物質。當時,大型企業和居民的能源利用以燃煤居多,造成了大量的煙塵污染,在采暖季尤其嚴重。
環境問題開始引起重視之后,燃煤污染的總量有了大幅度削減。路面的固化程度有明顯提高,同時城市中的綠化率也有提升,但同時基礎建設力度加大,浮塵的來源不再是傳統的路面揚塵,卻可能因大興土木而起。另一方面,一個新興污染源逐漸成為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角——汽車尾氣。
無論你所在的城市正在多大的程度上由煤煙型往尾氣型過渡,污染的空氣都是一個及其復雜的混合體,含有多種隨時變幻比例的成分,遵循復雜的流體力學擴散模型。這些被稱為“污染物”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多氯聯苯......每一種在劑量足夠高時都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毒性效應,而劑量足夠低時對人體完全可能沒有傷害。而每天每一時刻城市中的各種污染源所處的狀態都是截然不同的,擴散方式也不同。
而香煙燃燒產生的污染物質種類雖然豐富,但因為燃燒過程的反應物和反應條件基本穩定,產物的成分變動的范圍較窄,與城市空氣污染的復雜度相比是小巫見大巫。并且,吸煙過程中的空氣動力學過程也更加簡單,通過吸煙攝入的污染物是可以估算出來的。再者,吸煙釋放的化學物質與空氣污染物的化學成分差別比較大,重合的成分并不多。
拿吸煙的支數去比較呼吸的空氣有多污濁,根本就是關公戰秦瓊,做不到公平客觀。
不單是成分復雜,大氣污染的毒性效應也很復雜。即使是目前研究相對比較充分的吸煙對身體的危害也是復雜多樣的,除了最常見的增大罹患肺癌的風險、提升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之外,還包括污染物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煙草中重金屬的富集與攝入、一氧化碳造成的血紅蛋白供氧不足、尼古丁造成神經系統的成癮性......
而空氣污染物對生物體的影響,因為它自身成分的大幅度波動,更難整體來衡量,都是分不同的成分獨立研究的。例如二氧化硫對呼吸系統的刺激、氮氧化物造成的組織缺氧、甲醛的刺激性和三致作用、臭氧的強氧化性等等。
令人遺憾的是,關于空氣污染物的很多研究,例如,究竟多大程度的污染會對人體造成明確傷害,這些物質彼此之間的關系會如何影響它們對生物的效應,這些傷害會不會相互疊加......都還沒有明確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和對人體的傷害相對明確的吸煙比較,這種比較的結果是否可靠,這種比較對于環境問題的警示作用是否恰當,都是值得懷疑的。而在這種說法的基礎上引申出了“既然已經在被動吸煙,不如主動吸煙”的想法,我們就更難理解它存在的實際意義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