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大連到上海的一個航班上,一位乘客不聽空乘人員的勸阻,拒絕關閉已經開到“飛行模式”的手機,最后被課以 2000元的罰款。
與不關手機相比,“不聽勸”是個更加嚴重的行為。要知道,對于飛行中被告知的飛安規則,如果強行不服從,是可能被視為劫機的。另一方面,“飛行模式”只是手機廠商的一廂情愿,并未得到航空部門的認可,這是一個事實。
飛機上禁止使用手機的規定最早出現于1991年。當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作出了這個規定,理由是手機發射的無線電波,可能會干擾地空通訊。這個規定被公眾廣泛接受,一直執行。但在民航業內,對此卻存在大量的爭議。包括美國波音公司、探索頻道在內的很多機構通過各種手段,做了大量相關實驗。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找到證據,證明手機能夠對地空通訊產生任何值得一提的影響。(他們也不能證明沒有影響)因此,盡管FCC在這項規則的存廢上搖擺不定(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但還是維持了原規定。
既然手機能發射無線電波,為什么不能證明它影響地空通信?這是因為航空信號用的是118MHz頻段,而國內GSM手機用的是900MHz左右頻段,WIFI信號頻率更高,它們相差這么大,理論上是不能干擾到一起的。但實際上,因為手機采用的是跳頻脈沖的方式發射信號,所以會產生許多不同頻率的次生電波。這些次生電波盡管很微弱,但面對機載通訊設備的超高靈敏性,就顯得不太讓人放心了。在不能確定是否有明顯危害的情況下,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手機就成了飛機的敵人,因為民航是經不起“臨床檢驗”的。
那么,歷史上有沒有因手機未關而引發的飛行事故呢?——還真有一起。2009年,美國一架飛機在起飛滑跑時,副機長的手機突然來電話了。駕駛艙里鈴聲大作,機長覺得十分惱人,副機長也愣了神,耽誤了應答地面呼叫。盡管沒造成什么后果,但這仍被視為一起安全事故,手機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成功地干擾了一次“地空通訊”。除此之外,有些空難也被懷疑是手機引起的,比如有人一直懷疑奧地利“5?26空難”的原因是手機干擾造成發動機在空中打開了反推。但并沒有可靠的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在實際操作中手機信號對航空安全的影響有多大呢?我曾私下與幾位客機機長聊起過這個事情。得到的答案同樣令人糊涂,以下是三種最具代表性的說法———
甲:完全不影響。只是大家還是比較害怕,怕萬一。美國一個小組做過實驗,用比手機強很多的信號源,一點干擾沒有。
乙:一兩個,十來個都沒影響。但你想想,要是飛機上200多個手機一起開機搜信號,會怎么樣?
丙:頻率是不同,但不見得沒影響。就好比你豎著耳朵在聽小提琴,旁邊卻有人敲鑼打鼓。
可見機長們對此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手機是否影響飛行安全,還是沒有定論。例如阿聯酋航空就并不要求旅程乘機時關閉手機。看到這里有的讀者要問了,那我們能不能在飛機上開手機呢?至少在目前,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坐飛機就要遵守坐飛機的規則。討論科學原理并不等于可以破壞規則。
(答案整理自新知周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