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通過耳朵傳達到我們的腦部,然后被大腦進行分析。一旦耳朵有耳鳴的現象,我們聽取的聲音信息可能就會出錯,人體就不能做出正確的回應,甚至影響睡眠質量。耳鳴是聽覺功能的紊亂現象,也是聽力對適宜及不適宜的刺激所產生的生理反應。耳鳴多伴有噪音感應,有間歇性,也有持續性。有單一頻率窄帶噪音或白噪音等多種表現。
一般來說,耳部傳音裝置 (如外耳道、鼓膜、中耳聽骨、咽鼓管 )病變引起的耳鳴多為低音調,如轟轟、呼呼、通通聲;感音裝置 (如內耳骨迷路、膜迷路,尤其是骨迷路耳蝸部分)病變引起的耳鳴多為高音調,如蟬鳴、哨聲等。耳鳴的表現癥狀是多種多樣的,有刮風似的呼呼聲,有機器響似的隆隆聲,有蟬鳴般的唧唧聲,或有的似蟲鳴、鳥叫、流水聲,以及哨聲、鈴聲等等。
耳鳴有的發生在一側耳,叫做單耳鳴;有的發生在雙側耳,稱為雙耳鳴。有的耳鳴斷斷續續,稱為間歇性耳鳴;有的耳鳴晝夜不停,叫做持續性耳鳴。輕者安靜時可聽到,重者無論在工作、學習時都可以聽到。
基本上,耳鳴并沒有一個特定的成因,但大約可從以下推測其機制:
耳鳴是患者的一種主觀感覺,能與雜音和噪音區別,后者檢查者能聽到,而患者也常能聽到,目前常將耳鳴分類為他覺性耳鳴及自覺性耳鳴兩類,他覺性耳鳴:除了患者本身聽得到,他人也可用儀器甚至于用耳朵即可聽到患者主訴之耳鳴聲,這一類比例較少,他覺性耳鳴常見病因有血管性疾病所造成之脈動性耳鳴與肌肉性疾病(耳附近之肌肉)所造成痙攣性耳鳴;自覺性耳鳴:此患者較多,耳鳴聲僅患者聽得到,他人聽不到,造成原因很多,只要在聽覺傳導路徑中任何地方出現不正常即可產生此種耳鳴,包括外耳疾病、中耳疾病 、內耳疾病、聽神經及 聽神經傳導路徑疾病(如聽神經瘤、腦干血管硬化等)、大腦皮質疾病等皆可產生自覺性耳鳴。
耳鳴性質可能是嗡嗡聲、鈴聲、轟鳴聲、哨聲、嘶嘶聲或500HZ~12000Hz鳴響(甚至更高)包括更復雜/復合的聲音(例如:2000HZ 與 8000 HZ 同時鳴響),而這些聲音始終在變,睡夢時可暫時獲得舒緩,但是周而復始的吵雜聲 (就像天天牙痛一樣)壓力可想而知。
它可以是間斷性,持續性或搏動性(與心跳同步)。通常伴有耳聾。耳鳴產生的機制仍然不明,幾乎是所有耳疾都能發生的癥狀,包括耳垢或異物所致的外耳道阻塞,感染(外耳道炎、鼓膜炎、中耳炎、迷路炎、巖錐炎、梅毒、腦膜炎)。咽鼓管阻塞、耳硬化癥、中耳腫瘤(如鼓室球體瘤和頸靜脈球體瘤)、梅尼埃病、蛛網膜炎、橋小腦角腫瘤、藥物性中毒(如水楊酸、奎寧及其合成同類藥物,氨基糖苷抗生素,某些利尿劑、一氧化碳、重金屬及乙醇),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動脈瘤等)、貧血、甲狀腺功能滅退、遺傳性感音神經性聾、噪音性聾聲創傷(爆炸性創傷)及頭部創傷。
耳鳴的神經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聽覺通道某一部分的異常變化有關。目前醫生和生理學家正在耳蝸、聽覺腦干、聽覺皮層等不同部位尋找可能引起耳鳴的神經變化。現時已知道,與聽力喪失相關的耳鳴并不產生于耳蝸或聽覺神經,因為在很多此類病人施行聽覺神經切斷手術,并不能緩和耳鳴,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噪聲性損害導致耳鳴是可以預防的,比如降低或控制噪聲源,即將其控制在國家允許范圍( 85分貝 )之內。阻隔噪聲的傳播,用吸聲材料,隔聲墻降低噪聲強度。此外,還可以進行預防性治療,服用維生素B 、C 以及鐵、鋅等微量元素,有一定預防作用。
往往被人們忽視的是,藥物中毒也可導致耳鳴,從這方面也需要加以預防,比如嚴格掌握用藥適應癥,杜絕濫用,絕不多用,要避免共用兩種以上易導致耳鳴的藥物。可用保健類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如同時服用泛酸鈣、維生素B族。另外,在用藥期間應加強聽覺監控,如有中毒跡象,立即停藥。
耳鳴常常伴有聽力減退、頭暈等癥狀,據統計,耳鳴患者中85%以上會聽力減退,耳鳴可發生在聽力減退前或聽力減退后,也可同時發生,但有的耳鳴沒有其它癥狀。耳鳴是耳部疾病中嚴重的一種癥狀,輕者影響的聽力,嚴重時甚至會使人失聰,應當引起我們重視。
(答案整理自維基百科、蝌蚪五線譜)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