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PM2.5如何危害人體健康?

    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我們的頭發直徑大約是70微米,這可比最大的PM2.5還大了近三十倍。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

    科學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   

    雖然自然過程中也會產生PM2.5,但它的主要來源還是人為排放。人類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氣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性有機物等),在空氣中又可以轉變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來自燃燒過程,例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等)的燃燒、生物質(秸稈、木柴等)的燃燒以及垃圾的焚燒。其他的人為來源有:道路揚塵、建筑施工揚塵、工業粉塵、廚房煙氣。而自然來源則主要包括:風揚塵土、火山灰、森林火宅、漂浮的海鹽、花粉、真菌孢子以及細菌等。   

    PM10已經可以通過呼吸系統附著到支氣管黏膜,PM2.5則可能更進一步深入到肺泡里面,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也沒有辦法把它洗出來。通過支氣管進入肺泡的微塵可迅速被吸收、不經過肝臟解毒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

    由于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對PM2.5沒有任何過濾、阻攔能力,而PM2.5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便顯得更加厲害,主要體現在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例如咳嗽、呼吸困難、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心律失常、心臟病等等心肺疾病,像老人、小孩等易感人群會有更嚴重的反應。

    有研究表明,如果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風險就開始上升。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總的死亡風險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風險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風險上升8%。   

    讓我們拿吸煙和PM2.5做個比較。吸煙可使男性得肺癌死亡的風險上升22倍(2200%),女性的風險上升12倍(1200%);使中年人得心臟病死亡的風險上升2倍(200%)。和吸煙一比,PM2.5的危害就顯得非常小了。如果吸煙都沒有讓你感到恐懼,那你就不用擔心眼下PM2.5超標對健康的影響了。但是,從全社會的角度出發,降低這些看似不大的風險,收益卻是很大的。美國環保局在2003年做了一個估算:“如果PM2.5達標,全美國每年可以避免數萬人早死、數萬人上醫院就診、上百萬次的誤工、上百萬兒童得呼吸系統疾病”。相比當前的中國,美國當時的空氣質量已經相當不錯,只有很少的地區存在略微的超標。如果中國的PM2.5能夠達標,社會收益無疑將會是巨大的。

    上述關于PM2.5死亡風險的數據源自2002年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分析了一項長期研究中參與者的死亡率和空氣污染之間的關系,發現死亡率升高與PM2.5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關聯,而與粗顆粒物污染沒有可靠的關聯。該項在美國進行的前瞻性研究始于1982年,當時招募了120萬的參與者。論文的結論是基于長達16年的隨訪數據,是目前關于PM2.5污染增加死亡風險最可靠的證據。

    在歐盟國家中,PM2.5導致人們的平均壽命減少8.6個月。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版《空氣質量準則》中指出:當PM2.5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時,人的死亡風險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約增加15%。一份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稱,PM2.5每立方米的濃度上升20毫克,中國和印度每年會有約34萬人死亡。

    (答案整理自蝌蚪五線譜、果殼網)


    • 發表于 2013-10-07 00:00
    • 閱讀 ( 1028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