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是生長在陽光充足的草地上的一種低矮草本植物,和大多數的豆科植物(如合歡、鳳凰木)一樣,具有羽狀復葉。含羞草的葉子具有相當長的葉柄,柄的前端分出四根羽軸,每一根羽軸上著生兩排長橢圓形的小羽片。
它大約在盛夏以后開花,粉紅色的頭狀花序散布在草原上,像一團團疏落的小絨球。說不定你會覺得它很可愛,會忍不住去摸摸它的葉子,沒想到你一摸它,它就“害羞”起來了。先是小羽片一片片地閉合起來,四根羽軸接著也合攏了,然后干脆整個葉柄都垂下來。它這個羞態,要等好一會兒才會解除,解除后,它會慢慢地把葉子張開,舉起葉柄,繼續在空中搖曳。
一般人都以為運動是動物的特性,事實上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為植物也有運動,而植物的運動現象,通常是由于細胞內膨壓改變所造成的。 大部分成熟的植物細胞,都有一個很大的液泡,當液泡內充滿水分時,就壓迫周圍的細胞質,使它緊緊貼向細胞壁,而給予細胞壁一種壓力,這就是膨壓。膨壓使得細胞壁處于繃緊狀態,像吹滿了氣的氣球一樣。
液泡內所含的有機和無機物質,它們濃度的高低,決定滲透壓的高低,而滲透壓的高低可以決定水分擴散的方向。當液泡濃度增高時,滲透壓增加,水分由胞外向胞內擴散而進入液泡,增加細胞的膨壓,使細胞鼓脹;反之,細胞則萎縮。這種過程只能造成緩慢的運動,例如氣孔的開合等,但是當胞膜的半透性發生霎時的變化時,卻也可以引起相當迅速的動作。
在平常,由于細胞膜和液泡膜的差異通透性及主動運輸之作用,將氯離子向細胞內,陽離子向細胞外運送,使得胞膜和鄰近地區保持一定的電位差,叫做靜止電位。我們也可以說胞膜是處在一種極化狀態下。因為是陰離子聚集在細胞內,所以胞膜的電位是負的。當外界刺激超過某一定限度時,這種差異通透性會突然改變,鈣離子大量涌進細胞,鉀離子卻向相反方向進行,使膜內電位增高,甚至成為正電位,于是產生了動作電位,這種現象叫做“去極化”現象。動作電位可由接受刺激的部位向四方傳遞,使整個細胞都產生去極化現象,然后再傳到下一個細胞,這樣動作電位可以一直不斷地傳遞下去。當細胞到達動作電位時,也就是產生去極化現象時,胞膜的差異通透性消失,原來蓄存于液泡內之水分遂在瞬間排出,使細胞失去膨壓,變得癱軟。
含羞草的“羞態”,就是這種過程的很好的例子。在含羞草的小羽片、羽軸和葉柄的基部,都有一個肥大的部分,叫做葉枕。葉枕內部有薄壁細胞,細胞很大而細胞壁特別薄,這里也有許多大的空腔。在葉柄里,有數條排列成環狀的維管束,到了葉枕的部分則合生成為一條大管道,便于容納葉枕細胞排出來的水分。當我們碰到含羞草的葉子時,葉枕細胞受到刺激,產生去極化現象,細胞立刻失去水分,喪失膨壓,葉枕就變得癱軟了,小羽片失去葉枕的支撐,依次地合攏起來,然后連著羽軸、葉柄也一起垂下來,形成一副含羞的模樣。
在含羞草葉枕的下半部,有一些靜止電位特別低的感受細胞(約為-160m.v.,其他細胞約為-50m.v.),它們特別容易接受刺激,只要遭到輕微的觸動,就會立刻放出水分,使葉柄下垂,造成含羞草的“羞態”。
另外,捕蠅草的捕蟲運動,也和前面所說的原理類似。它的葉子是兩半可以開合的陷阱,葉柄扁平而膨大。當葉片受到刺激時,中肋附近的葉肉細胞,失去了膨壓而使葉片閉合,葉緣的剛毛,在此時也發揮了它們的阻礙功能,于是,掉入陷阱的昆蟲便無法逃脫了。
(答案整理自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