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奴隸制度”一詞是指20世紀初英國和美國出現的一系列道德恐慌,這種恐慌是圍繞歐洲裔婦女被綁架、販賣為性奴隸的幻想故事而產生的,故事的細節因時代和作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盡管為各種目的販賣人口,包括賣淫,即使在今...
“白人奴隸制度”一詞是指20世紀初英國和美國出現的一系列道德恐慌,這種恐慌是圍繞歐洲裔婦女被綁架、販賣為性奴隸的幻想故事而產生的,故事的細節因時代和作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盡管為各種目的販賣人口,包括賣淫,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一個問題,但人們普遍認為,有關“白人奴隸制度”的喧囂是沒有現實根據的白人奴隸的恐慌似乎忽視了人口販賣的實際案例。第一次恐慌始于維多利亞時代的英格蘭,當一位報紙編輯聲稱,他能以大約相當于一個工人一周工資的價格買到一個年輕女孩時,這引發了一系列關于“白奴”貿易的煽動性文章,這些“白奴”被統一地描述為年輕、有魅力的女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故事變得越來越離奇,直到報紙出版報道了所謂的“體面”婦女在奧斯曼后宮被綁架并被販賣為性奴隸的案件,類似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開始流傳,美國報紙沒有把中東當作敵人,而是指責中國移民,聲稱來自中國的移民策劃了龐大的白人奴隸組織普利策報和赫斯特報都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圍繞白人奴隸制度的恐怖活動,1910年國會通過了《曼恩法案》(Mann act),該法案明確禁止以賣淫為目的的引誘婦女跨越國界在關于白人奴隸制度的報道中可以看到幾個主題。假定的受害者都被塑造成無辜的年輕白人婦女,而奴隸制度由于涉及歐洲裔婦女,據說更加可怕。這反映了人們對其他種族的文化態度,包括其他種族血統的人不像歐洲人那樣看待被奴役的觀點。此外,白人奴隸的恐慌也加劇了種族恐慌,加劇了種族分歧,助長了對其他種族的敵意。這無疑是為了達到一個政治目標;在美國,例如,反華情緒使得歧視性法律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最有趣的是,恐慌忽略了契約勞動、強迫賣淫等真正的問題,人口販賣實際上發生在20世紀之交。例如,兒童被迫在美國和英國的工廠工作,在美國南部,許多奴隸和美國的契約工人一樣,也很難區別出奴隸的身份,但是他們的困境并沒有在關于白人奴隸制度的故事中討論過今天,跨國販賣人口主要集中在充當勞工的男女流動上,這些勞工中有些確實是奴隸,有些則是在限制性契約下工作;據估計,截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2700萬人是奴隸或強迫勞工,強迫賣淫在世界許多地區仍然是一個問題
-
發表于 2020-08-18 03:08
- 閱讀 ( 1167 )
- 分類: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