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顆活躍的彗星都有一個尾巴——這就是彗星之所以成為彗星的原因之一。彗星的尾巴是從哪里來的?彗星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位于太陽系邊緣的冰冷物體,沒有尾巴。它們是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的太空巖石,當彗星活躍時...
每一顆活躍的彗星都有一個尾巴——這就是彗星之所以成為彗星的原因之一。彗星的尾巴是從哪里來的?彗星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位于太陽系邊緣的冰冷物體,沒有尾巴。它們是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的太空巖石,當彗星活躍時,這種巖石被稱為核。當彗星圍繞太陽運行時,它最終進入太陽系內部,太陽風和太陽光變得足夠強烈,開始蒸發彗星的一些冰和塵埃,這些冰和塵埃隨后離子化,成為長長的、伸展的彗星尾巴;彗星的尾巴可以變得相當長,彗星的尾巴可以變得非常長——一個天文單位(地日距離,1.5億公里或9300萬英里)——彗尾,或者說彗星周圍的大氣層,可以比所有這些都來自直徑在100米(328英尺)到50公里(31英里)之間的原子核,直徑為10公里(6英里)的彗星是肉眼可見的彗星的典型特征。由于彗星只在太陽系內部停留很短的時間,當受到太陽加熱時,它們有大量的冰和其他揮發物釋放出來

一些彗星;彗星的塵埃和冰蒸發形成一條尾巴,彗星的尾巴雖然密度很低,但其發光的原因是復雜的當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原子核周圍的塵埃時,光電效應使這些粒子在激發它們的每一條紫外線下釋放電子,這些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產生"感應磁層",它阻擋了向外流動的太陽風粒子。由于彗星相對于太陽風以超音速的速度運動,所以彗星的前部會形成弓形激波,類似于在海上移動的船只周圍形成的弓形激波。彗星離子聚集在這一區域,用等離子體"加載"太陽磁場。發光的等離子體從太陽方向向后流動,在彗星感應的磁層產生的拉長磁場線之間凝聚。所以,彗星尾部的亮度主要來自凝聚態離子的光度,而不是反射太陽光的塵埃,盡管后者貢獻很小,因為彗星尾部并非僅僅由彗星背后塵埃粒子的物質存在所產生,因此如果磁場被打破,它就可以被消除,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在磁場重聯過程中,這一事件可由日冕物質拋射引發,曾多次被觀測到,最近一次是在2007年的恩克彗星上,被稱為尾斷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