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烏克蘭、俄羅斯和希臘為中心的東正教,在大分裂時期從羅馬天主教會分裂出來。東西分裂的根源是古老的,幾乎和基督教本身一樣古老。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種大分裂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分裂一個世紀,雖然事情直到1054年才發展到頂點。但是,對于有洞察力的基督教徒,尤其是在教會的高層,這是寫在墻上的,有時是字面意思。羅馬教會和東正教教會之間的根本分歧是由幾件事引起的。顯然,教義上的爭論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菲利奧克(filioque)的爭議,這是一場關于在尼西亞信條中添加"和兒子"的激烈爭論。這兩個教會也面臨著語言上的差距,東正教世界的大部分地區都說希臘語,而歐洲大部分地區都講拉丁語。東西方也在教皇權威、偶像的使用以及許多問題上發生了沖突宗教問題1054年,羅馬的一個代表團來到君士坦丁堡,向君士坦丁堡的族長或宗教領袖邁克爾·塞拉呂烏斯施壓,目的是迫使他承認教皇的權威,以期調和東西方日益擴大的差距。然而,西羅馬拒絕接受羅馬的權威,因此,使節們給了他一個由教皇利奧九世寫的驅逐令,他預見到了這一點。塞拉琉烏斯的回應是將使節和教皇逐出教會,引發了大分裂。從技術上講,只有少數人受到逐出教會的影響,但他們總結出教會之間更大的爭議,導致基督徒站在一邊。在東方,基督徒站在君士坦丁堡一邊,把它視為他們信仰的中心,拒絕羅馬的權威;而在西方,基督徒則依附于教皇,他們傳統的權威人物。盡管試圖和解,但大分裂造成了一個無法修復的裂痕。幾個世紀以來,東西方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在20世紀,真正的和解開始被廣泛報道,教皇訪問東正教國家,并試圖進行其他接觸,然而,大分裂造成的信仰之間的根本鴻溝不可能修復,盡管今天雙方可能都表示相互尊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