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語義學是一個基于非本質主義的個人成長和發展系統,非亞里士多德邏輯框架。術語"一般語義學"來源于波蘭裔美國作家、哲學家阿爾弗雷德·科茲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的《科學與理智:非亞里士多德系統與一般語義學導論...
一般語義學是一個基于非本質主義的個人成長和發展系統,非亞里士多德邏輯框架。術語"一般語義學"來源于波蘭裔美國作家、哲學家阿爾弗雷德·科茲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的《科學與理智:非亞里士多德系統與一般語義學導論》,亞里士多德試圖解釋人類的經驗和與現實的相互作用的數學和科學。

亞里士多德把陳述分為兩個獨立的類別,真的或假的,沒有中間地帶。語義學這個詞的使用可能會引起一些混淆,語義學是詞語與其意義之間的關系。一般語義學并不簡單地指"一般語義學的實踐",而是指一組特定的哲學概念。一般語義學的核心思想是對現實的描述并不準確或充分地與現實本身相匹配用來表達這一觀點的短語是:"地圖不是領土。"換句話說,人類在感知事件的方式和描述事件的方式上都受到抽象的束縛。例如,假設一個人目擊了一起搶劫案,他或她可能會試圖在以后描述犯罪行為時說,一個戴著黑色滑雪面具的矮個子用槍指著店員。然而,這種描述充滿了抽象的感覺:對一個特別矮的人來說,這個人可能看起來是中等身高的,但這種描述也不能包含事件的每一個細節,即使是當人們意識到它的時候。更進一步的,一個聽到這個描述的人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事件,即使它描述的那么好這就產生了Korzybski所說的"語義反應",即對他人對某一事件的描述所產生的反應,而不是對事件本身的反應,這些反應是大多數人類沖突的核心。通過承認人類交流的局限性,盡可能地了解事件本身,可以減少純粹的語義反應,從而減少誤解。從更學術的角度來看,理解語言的缺點是非亞里士多德邏輯的一部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陳述分為兩個獨立的類別:真的和假的,沒有中間立場,也沒有對錯的程度。然而,根據科爾茲布斯基和其他非亞里士多德思想家的說法,陳述可以是真是假,也可以是假:"那個人很高"的說法可能只是部分正確。這種思維方式也消除了簡單的因果關系。每個事件都有許多原因和結果。人們可以嘗試用語言表達這些原因,但現實并不等同于任何個人對現實的描述,廣義語義學中因果的概念因其使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而變得更加復雜,它打亂了時間沿直線運動的一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