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半徑是天文學家用來對銀河系中的恒星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它是根據地球太陽的半徑或從其中心到外表面的距離來確定大小的基本單位。太陽的半徑約為432164英里(695501公里),是一顆中等大小的黃色恒星,在我們所知的主恒星...
太陽半徑是天文學家用來對銀河系中的恒星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它是根據地球太陽的半徑或從其中心到外表面的距離來確定大小的基本單位。太陽的半徑約為432164英里(695501公里),是一顆中等大小的黃色恒星,在我們所知的主恒星中銀河系中由絕大多數恒星組成的序列。雖然恒星演化決定了大多數恒星90%的壽命都在恒星的主要序列范圍內,但也有少數中子星的半徑只有12英里(約19公里),在2011年,銀河系中最大的恒星是紅色的超巨星,它比太陽大約1950倍。用地球太陽系中的大白鯊代替太陽,它將有一個巨大的太陽半徑,它將包含一個一直延伸到土星軌道的空間區域。

銀河系中的恒星按太陽半徑分類。大多數太陽半徑接近太陽的主星序恒星存在于銀河系的盤狀區域,而不是主要序列恒星從微小的紅矮星到像太陽這樣的黃色恒星,還有藍色巨星。紅矮星通常只有太陽的一半或更小,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恒星類型。太陽系最近的近鄰半人馬座阿爾法是一顆雙星在半人馬座近鄰星、紅矮星和阿爾法半人馬座的鎖定軌道上,太陽半徑為1.227,比太陽稍大一點。藍色巨星是主星序中恒星的上端,大小在10到100個太陽半徑之間

也存在一些直徑只有12英里的中子星。位于銀河系外圓盤區域的恒星被稱為I族恒星,通常相當年輕,含有高濃度的重元素,如鐵。太陽距離太陽中心約25000光年銀河系的半徑估計在50000光年左右,其他的巨星以及紅色的超巨星,比如大力神VY Canis Majoris或者藍超巨星,比如Rigel,估計其半徑至少在62到78之間,存在于第二種群區域,比如星系團或球狀星團,在銀河系的中央隆起處,星系團通常包含約1000顆以太陽半徑計的最大恒星,而球狀星團則可包含多達1000000顆這樣的恒星。雖然尺寸是測量恒星的重要方法,太陽光度和太陽質量等其他因素也很重要,即使兩顆恒星大小相同,也可能不一致。太陽半徑為1180的紅巨星如檳榔,其太陽質量非常輕,其表面密度小于地球大氣層。相比之下,一個典型白矮星的小火柴盒體積的物質在地球上的重量將超過1噸。根據光譜等級或溫度與絕對亮度對恒星進行分類的一個重要圖表是赫茨普拉格-羅素圖。H-R圖通過降低溫度對恒星進行排序,字母為:O、B、a、F、G、K和M在這個范圍內,太陽被歸類為一顆G型恒星,F或K范圍內的恒星也被認為是最穩定的恒星之一,它們的軌道上可能有支持生命的行星。像Canopus和Procyon這樣的F型恒星的太陽半徑平均為1.7,而像Aldebaran這樣的K型恒星的平均太陽半徑為0.8

截至2011年,大力神犬是已知最大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