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圖姆詩是一種以四行詩節和反復出現的詩體為特征的詩歌。在潘圖姆詩中,詩的第一行在最后一行重復,每一節的第一行和第三行在下一節中重復出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馬拉西亞潘頓,19世紀傳入西方世界的。 站在一...
潘圖姆詩是一種以四行詩節和反復出現的詩體為特征的詩歌。在潘圖姆詩中,詩的第一行在最后一行重復,每一節的第一行和第三行在下一節中重復出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馬拉西亞潘頓,19世紀傳入西方世界的。
![]()
站在一堆書后面的女人潘托姆是建立在四行詩節或四行詩上的。與其他詩歌形式不同的是,這些詩行沒有特定的長度或米數。雖然最初的馬來語形式確實有阿巴布押韻方案,當第一行和第三行與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韻時,這種慣例通常被法國和英國的幻影所拋棄。相反,潘托姆依靠重復來構建結構。在這種詩歌形式中,詩的第一行被重復作為最后一行。一般來說,第一行四行詩的第三行出現在最后一行的第二行。此外,四行詩的第二行和第四行出現在下一節的第一行和第三行。這些縮略語經常會發生微小的變化,例如標點符號或交換復數的單數形式,但線條必須能被識別出。在一個熟練的詩人手中,這些縮略語通常會通過改變線條的重點或語境而發生微妙的意義變化。重復的線條賦予了詩歌結構,但它們所做的不僅僅是為潘圖姆語提供節奏感。回響的詩句減緩了詩歌的進程,讓人有了更具反思性的體驗。重復也使詩歌更容易在第一次閱讀或聽到時被接受。潘圖姆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馬來語的潘頓語。潘頓語作為一種口頭傳統存在,既有歌唱的,也有歌唱的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背誦。典型的是,潘頓語包括阿巴布押韻模式和有規律的節奏1812年,《馬來語詞典和語法》出版了一本馬來亞語潘頓語的英譯本,將這種風格引入了西方。歐內斯特·福伊內(Ernest Fouinet)被認為是創造了第一個現代潘托姆語,用法語寫的,沒有押韻或固定的音程。福因特的作品由維克多·雨果于1929年出版。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潘托姆在用法語和英語寫作的詩人中流行起來。查爾斯·波德萊爾、約翰·阿什貝里、萊康特·德萊爾,唐納德·賈斯蒂斯是以潘托姆的形式創作的著名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