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體驗“靈魂出竅”時,他的大腦產生了什么變化?擁有“處于自己軀殼中”的感覺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技能,以至于我們很少去思考這日常經驗背后的機制。
去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瑞典神經學家Guterstam繼續尋求答案的道路。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他們用腦部掃描儀和巧妙的攝影方式,設法使參與者產生“靈魂出竅”的幻覺——感覺自己處于房間內的其他地方。然后檢查參與者的大腦,找出此時的活躍區域;這個區域即是人們負責感知自己身處何方的大腦區域。

在這項實驗中,參與者躺在MRI(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頭部被安上一個視頻播放裝置。播放的視頻內容是從房間內的其他攝像頭那里調過來的,畫面是從一個陌生人的角度俯視自己的身軀(如上圖)。而此時躺在掃描儀中的參與者是無法看見自己的身軀的。
為了讓參與者產生“靈魂出竅”的幻覺體驗,研究人員同時用桿子戳參與者和陌生人的手臂。重復多戳幾次后,參與者就會感覺自己此時身處于房間內的其他地方——并且這種感覺很實在,而不是那種“漂浮在空中”的體驗。
隨后,研究人員分析參與者的顳葉和頂葉中的大腦活動——空間知覺及“處于自己軀殼中”的感覺是由顳葉和頂葉負責的。由此,他們破譯了位置知覺的密碼:海馬體負責告訴人們“我們的身體在哪里”,而后扣帶回皮質則負責將“我們的身體在哪里”和“處于自己軀殼中”的感覺結合起來。

研究結果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精神分裂癥和局灶性癲癇,因為這兩種病患更常出現“靈魂出竅”的體驗。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某些非法迷幻劑的效果和原理,因為迷幻劑也可以致使服用者產生脫離軀殼的感覺。
(翻譯:蛋花;via Livescience)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