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是人類史前文明的液態遺跡,它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起源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當數千年前人類喝下第一口啤酒時,歷史正悄悄發生變化。

第一口啤酒的滋味
探尋啤酒的起源,要先將地理坐標移動到亞洲西部地區。這里有一條狹長的弧形地帶,被考古學家稱為“新月沃地”。在古代,這里是一片沃土,為人類生存提供了理想的環境,有野生的綿羊、山羊等動物,也生長著野生的大麥與小麥。
大約在1萬到1.5萬年前,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類開始采集野生大麥作為食物。同時,人類發現了谷物可以在干燥條件下長期保存的特點。于是,人類將谷物儲存起來,并且開始在離谷物比較近的地方定居下來,開始了定居生活。人類社會也開始了從狩獵向農耕的過渡。
發酵學教授肖漢默博士認為人類第一次喝到啤酒純屬意外,他說:“在一次采集過程中,人們將采到的大麥放進某種采集容器里,接著就去打獵了。在這段期間,自然奇跡出現了,先是下雨,雨水打濕了大麥,大麥就開始生長。生長時,大麥會產生糖,接著就需要更多的水。幸運的是,又下雨了,而這一次,充足的雨水浸滿了整個容器。接著,奇跡出現了,野生酵母將大麥產生的糖轉化為二氧化碳和酒精。幾天后,獵人們回來了,他們往容器里一看,發現了這種冒泡的混合物,有人冒險一試,嘗了一口,心想,這東西真是太特別了。這就是人類意外發現的啤酒。”
在新月沃地東部,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古代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經過考古學家不懈地發掘與考察,蘇美爾文明終于呈現在世人面前。
作為人類歷史上早期的文明之一,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發明了楔形文字,開創了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除了使用文字,蘇美爾人也使用陶輪和犁進行耕種,并且掌握了雕刻等工藝技術,也建造大型的建筑物。就在蘇美爾人孜孜不倦地推進人類歷史進程的同時,他們也做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喝啤酒。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發現的大量古代圖案中,有一幅刻制于公元前4000年的圖案,顯示了兩個人利用葦管從壇子里喝啤酒的場景,這是有關人類喝啤酒的最早記錄。也正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喝啤酒開始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慢慢普及。考古學家試著從楔形文字中尋找啤酒的蛛絲馬跡,他們發現在一份單詞表中,有160多個詞語都與啤酒有關,足見啤酒對于蘇美爾人的重要性。
啤酒成了蘇美爾人區分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吉爾伽美什史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作品之一。吉爾伽美什是曾經的蘇美爾王,在他去世后,蘇美爾人以及后來生活在兩河流域的阿卡德人和巴比倫人以他的故事為原型,創作了這部神話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講述了吉爾伽美什與他的朋友恩奇都冒險的故事。恩奇都是女神阿魯魯創造的一個野蠻人,他“不認人,沒有家,跟羚羊一同吃草,與野獸挨肩擦背,和牲畜共處”。一位女子指引恩奇都走上了文明的道路。她與恩奇都來到一個牧羊村,在這里,人們在桌上擺放了面包和啤酒,但恩奇都不知道面包怎么吃,也不知道啤酒怎么喝。于是,女子對恩奇都說:“吃下這食物吧,恩奇都,這是人生的常規。喝下啤酒,這是大地的恩賜。”恩奇都飽餐了一席,并且連著喝了7杯啤酒。“他情緒失控,高談闊論,喜極高歌。他滿面春風,以水凈身,全身涂油,終于開化。”蘇美爾人認為,食用面包與飲用啤酒是進入文明的標志。
啤酒+面包=食物
由兩河流域繼續向西,來到非洲東部的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在這里孕育而生。在古埃及,有這樣一句諺語:“在水里你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臉,但在酒里你能看到內心的花園。”古埃及人信奉的太陽神是生命、愛與啤酒的創造者。在無法解釋發酵原理的年代,他們相信啤酒是神賜之物。
在古埃及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里,啤酒甚至曾經拯救過人類。故事中,太陽神派女神哈托爾去懲罰人類。哈托爾幾乎要將人類消滅時,太陽神動了惻隱之心,將大量的啤酒(一說為葡萄酒)染成紅色冒充血液導入田間,在折射太陽光芒時,好像一面鏡子。哈托爾在照“鏡子”時喝醉了,睡醒后忘記了自己的使命。人類因此而得救。哈托爾也在埃及神話中被奉為啤酒和釀造女神。
古埃及的啤酒種類也十分豐富,在古埃及的文獻里記錄了一些有趣的啤酒名字,如“國色天香”、“天籟之飲”、“快樂使者”、“餐之密友”等。黑啤要比清淡一些的啤酒在古埃及更為常見,古埃及人會將清淡啤酒留在節日盛餐時飲用。盡管喝啤酒是古埃及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醉酒在古埃及卻是不歡迎的。古埃及的文獻中有勸人少飲酒的內容:“啤酒,把別人從你身邊嚇走,將你的靈魂送入地獄,萬劫不復。醉酒之后,你便是船上的一只破槳,任人擺布,只知服從。”在一本名為《阿尼智訓》的書中也有類似的忠告:“勸君莫貪杯,酒后失言麻煩多。”
面包和啤酒是古埃及人每頓飯都離不開的必需品。它們都是用大麥和小麥制造的。面包就著啤酒,構成了古埃及最常見的一頓飯。古埃及的詞組“面包加啤酒”,泛指生活中的必需品,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是“食物”的意思。“面包加啤酒”也是人們在生活中打招呼的常用語,有些類似今天的好運與健康。蘇美爾人也用“面包加啤酒”來表示食物和飲料,同時蘇美爾人用于表示宴慶的詞語,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擺著面包和啤酒的地方”。
在古埃及,釀酒是婦女的工作。一些雕刻畫上,雕刻了古埃及釀酒者踩面團、發酵、過濾酒水的工作場景。為了提高啤酒的含糖量,古埃及人會在釀酒時加上一些棗椰汁。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釀酒師還會在啤酒中加入分量不同的“啤酒面包”,以此來控制啤酒的口感和顏色。
制作“啤酒面包”需要先用大麥做成小面包,然后將小面包烤兩次,做成又硬又脆的黑棕色的死面面包。這種“啤酒面包”被存放在倉庫里,在食物短缺的時候才拿出來吃。這也是一種儲藏啤酒原料的方法。美索不達米亞人使用面包釀酒在考古界一直有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人類在釀酒過程發明了面包;另一些人則認為先有面包,然后人們才使用面包釀酒。或許二者的關系就像雞生蛋與蛋生雞一樣復雜,啤酒是液體的面包,面包是固體的啤酒。
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釀造的啤酒完全發酵只需要一個星期,由于缺乏長期保存啤酒的方法,這些啤酒在還沒有完全發酵之前就被人們喝完了。與今天的啤酒相比,這些古代啤酒酒精含量不高,但富含懸浮酵母菌,啤酒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更高。考古學家發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食物配給十分講究營養均衡。日常的食物配給以啤酒、面包、大棗和洋蔥為主,輔以魚、肉和蔬菜,這些食物能夠提供3500-4000卡路里的熱量,與今天成人每天消耗的熱量一致。
液體財富與啤酒社交

除了作為每日的食品,啤酒還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被當成貨幣使用。在流傳至今的楔形文字中記載:蘇美爾神廟中最底層的勞動力每日會獲得約1升啤酒;普通官員會得到2升;高級官員和王宮女眷是3升;最高長官每天則獲得5升啤酒。越是社會上層的人,獲得的啤酒配給越多,但并非社會上層的人都十分能喝啤酒,而是他們除了自己喝啤酒,也需要有多余的啤酒來支付其他人的工作報酬。通過使用乘酒的容器,液態的啤酒便很容易分配,是當時理想的貨幣形態。在蘇美爾人的文獻中,啤酒還被當作新娘的聘禮、婦女兒童的短期工作報酬,甚至奴隸和戰俘也按月配發啤酒。
古埃及的統治者在建造金字塔時,給工人們發放的報酬也是啤酒。根據古代留下的記錄,建造金字塔時一個工人的標準“薪酬”是每天3-4條面包和2壇啤酒,管理人員和官員分配量則相對多一些。為孟卡拉王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們都自稱是“喝孟卡拉王啤酒的人”。
今天我們有喝酒捧杯為他人祝福的禮儀,古代的啤酒也具有某些社交功能。在啤酒還沒有被倒入酒杯之前,蘇美爾人便開始用葦管在酒壇里分享啤酒了。陶器出現以后,則人人可以手持酒杯,分飲啤酒。從那時開始,與他人分享飲料便成為友好的象征。
蘇美爾人和古埃及人還用啤酒治病。在一塊公元前2100年的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上,記載了一個以啤酒為主要成分的藥方清單。古埃及人用啤酒來治療牙齦病、便秘和消化不良等。他們將啤酒看作是一種溫和的鎮定劑,用啤酒來混合藥用香料和草藥,因為啤酒是由開水釀造,相比生水更不容易受到污染,而且還能提高某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在一份寫于公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醫學文件中,很多草藥藥方里都提到了啤酒。
雖然啤酒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這一說法至今尚存爭議,但毫無疑問,蘇美爾人與古埃及人確實與啤酒結下不解之緣。他們活著的時候依靠喝啤酒與吃面包維持正常的生活,在去世之后,古埃及人相信足夠的啤酒與面包是他們來世富裕的希望。因此,人們在古埃及的墓穴中發現了很多有關制造啤酒和面包的工具,甚至在古埃及的祭文中也有“啤酒永遠不會變酸”這樣的語句。這些不含啤酒花的啤酒,不僅伴隨了蘇美爾人與古埃及人的一生,也見證并參與到了人類古代文明的誕生和發展過程。
(作者:周可)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