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有著怎樣的歷史?

    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

    通常,人們都認為玉璽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秦始皇令李斯將和氏璧改成玉璽,刻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此后,玉璽被歷代王朝視為權力正統的象征物,一直被爭奪、流傳,多次不知所蹤,又離奇復現,極具神秘色彩。

    至今還有不少人相信傳國璽仍然存在,只不過流落民間,暫時隱匿。清亡后,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

    不過,和大多數傳說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并不可靠。

    【和氏璧?】

    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

    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

    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把和氏璧做成傳國璽的記錄。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北魏崔浩之言,稱“李斯磨和璧作之”;梁肅《受命寶賦》和杜光庭《錄異記》都主張此說,稱李斯命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

    更關鍵的是,和氏璧本身似乎并不是我們認為的“玉”。

    史書稱和氏璧出自荊山,但此后千余年中,荊山再無產玉記錄。近年有人在湖北保康發現類似于石英、夾雜有彩色雜物顆粒的硅質巖石,命名為“荊山玉”。不過,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溫潤含蓄的玉相差甚遠。

    也有研究者認為和氏璧是湖北出產的綠松石。雖然綠松石在商代的文化中很受推崇,但從周朝時期起已經讓位給透閃石、陽起石、蛇紋石一類的玉石,不可能在春秋戰國價值連城。

    這讓和氏璧轉換為玉璽的說法十分可疑。而且,和氏璧本身在傳承過程也多次失竊:

    楚威王時期,昭陽令尹率賓客游赤山,取出和氏璧供人觀賞,不料有人突然起哄,混亂中和氏璧不翼而飛。大約半個世紀后,趙國宦官繆賢在市場上用重金購得美玉一塊,據玉工稱,就是和氏璧。

    除此之外,《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了一則神秘的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據鑒別,這塊璧是八年前秦始皇南巡洞庭、封湘山時,遇風暴投入江中的和氏璧。

    和氏璧出現的傳說——“卞和獻玉”也未必是真,乾隆帝就曾親自做過考證,最后認為“卞和獻玉”只是一則寓言故事,不能相信。

    當然,璧在古代只是泛指“美玉”。不過,主要專指帶有圓孔的圓環形扁平玉,講究“肉”(璧身)的部分要大于“好”(中央的孔洞。如果孔的半徑過大,則稱為“環”)。這和后世方形的傳國璽形象很難對應,若真能改造成功,不啻于手工藝史上的奇跡。

    另一種說法可能更靠譜一些:秦始皇制作傳國璽的玉料出自藍田山,即藍田玉。

    宋朝曹彥約在《玉璽本末》中說:“其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方四寸,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印鈕為五條蟠龍,中有小竅,用以貫印綬。

    但是年代久遠,這種說法也需要更確切的考證。

    【顛沛流離的正統象征】

    漢元年十月,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降于枳道旁,獻上秦始皇玉璽、符節,秦亡。這是傳國玉璽第一次經歷王朝更迭,也是最為平靜的一次。

    除了傳國璽,西漢初年還制作了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三方玉璽,均為白玉質地,螭虎印鈕。天子之璽由皇帝自佩,其余各璽藏于符節臺,用時由尚符璽郎取出。

    后來又制作了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合稱六璽,分別用于不同的場合:封命諸侯、三公用皇帝行璽,賜諸侯書信用皇帝信璽,發天下之兵用皇帝信璽,征召大臣用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用天子之璽,祭祀天地鬼神用天子信璽。

    最為正統的始皇傳國璽則藏于未央宮中,西漢末年則存于太后居住的長樂宮。這才有了金鑲玉的傳說。

    西漢末年,王莽派堂弟安陽侯王舜向姑母王政君(西漢太后)索要傳國璽。太后不同意,王舜苦求不已,被逼無奈,太后將傳國璽砸到地上,王舜連忙捧起已經崩碎了一角的傳國璽獻給王莽。

    王莽大悅,在未央宮的漸臺置酒款待王太后,并命人用黃金將缺損的一角補上——就是“金鑲玉”,成為后世判斷傳國璽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

    此后,傳國璽的行蹤變得模糊起來,王莽覆滅時帶著傳國璽逃往漸臺避火,被商人杜吳所殺,接著經過王憲、綠林軍、李松、更始帝、赤眉軍、劉秀之手。

    東漢末年,傳國璽引起了諸多勢力爭奪,去向不定。《三國演義》以此為題材,描寫了董卓、袁術、孫堅、曹操等人獲得玉璽的經歷,可見其混亂。但此時的傳國璽已經無法確定是否為始皇原璽。

    西晉初,司馬炎將傳國璽與劉邦斬蛇劍定為西晉兩大國寶,存于洛陽武庫之中。歷經東晉、南北朝之亂,據說落入北齊高氏手中,接著傳給北周和隋朝。

    隋朝滅亡時,隋煬帝的蕭皇后攜傳國璽逃奔突厥。貞觀四年(630年)蕭后返歸中原,將璽獻給唐太宗。唐亡之后,傳國璽又為后梁朱溫、后唐李存勖所得。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

    這是史籍中傳國璽命運的終點,高溫下,無論是否是原件的傳國璽都會被焚毀。

    不過,質疑史籍中傳國璽的傳承的也大有人在。宋人曹彥約在《玉璽本末》中說,“自(西晉末年)洛京失守,南北紛爭,假托天命者皆欲得此璽,變詐百出,無所不至”,懷疑西晉后所有的傳國璽。元朝脫脫在修《遼史》時也評論說“自三國以來,僭偽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

    更有人詳細考證了具體的失傳時間。南宋李心傳就認為真正的傳國璽失蹤于東漢末年——徐璆獻給曹操的并非原物,因為魏朝成立后自刻傳國璽,璽文同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但順序是從左至右,而非秦璽的從右至左。西晉代魏后也是自制的傳國璽,璽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所以,經過前趙、后趙、冉魏而落入東晉手中的,乃是這方晉璽。歷史上,東晉得到這枚璽之后,宰相王導的侄子王彪之曾經仔細辨認,最后也不認為這是始皇之璽。

    【玉璽的終結】

    然而,傳國璽是最直接的正統權力代表,是歷代皇帝最為夢寐以求的“天命”象征物之一。漢至唐,始皇傳國璽均被歷朝帝王視為開國必備要素,東晉諸帝渡江之后,因為沒有傳國璽,還曾被北方諸政權譏諷為“白板天子”。

    民間也廣泛存在對傳國璽的興趣,就像在野史中死而復生的李自成、陳圓圓一樣,傳國玉璽也在民間傳說中不斷被“偶然發現”,失而復得。

    這也讓許多人鋌而走險,偽造傳國璽。如公元352年的燕王慕容儁,就偽造了一枚傳國璽,方六寸,高四寸六分,文字與始皇璽相同,惹得諸侯廝殺。隋朝時終于辨別為贗品,乃更名為“神璽”。

    另一枚影響較大的贗品是后秦姚萇偽造的,方四寸,高二寸,文字同始皇傳國璽。東晉末年劉裕北伐,得之于關中,后來亦歷經宋齊梁三朝,侯景之亂時被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永定二年(558年)獻給陳武帝。至陳朝滅亡,為隋朝所得。

    隋朝因此非常興奮,以此為真傳國璽,將上文提及的慕容氏傳國璽改名為“神璽”。但是后秦姚氏傳國璽的印文“隱起而不深刻”,也就是說屬于陽文印(文字凸起,高出平面)而非陰文印(文字凹下),而秦漢的璽印絕大多數都是陰文,用以鈐印封泥;漢以后的璽印多為陽文,用以鈐印絹紙,而從資料來看,始皇傳國璽也是陰文。

    所以,后人以此證明這枚傳國璽就是姚萇偽造之物。

    這兩枚印璽流傳至宋朝,尚且受到尊崇,但宋徽宗即位后,大量制作寶璽,有的尺寸、璽文完全仿照始皇傳國璽,專門用于皇帝封禪。

    后人對徽宗此舉有“畫蛇添足”之譏,但恐怕徽宗心里更加清楚,也有著沖淡始皇傳國璽地位的用意。

    這也成為之后明清的一塊心病。朱元璋就曾經感慨說“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少傳國璽;未擒王保保;元太子無音問”。

    1370年明軍橫掃漠北,攻克應昌,俘獲元順帝出逃時攜帶的一批珠寶,但其中沒有元朝玉璽。明朝非常失望,于是大量制作玉璽,以沖淡傳國璽的重要性。

    明朝初期皇帝寶璽有十六顆,除了傳統的天子、皇帝六璽外,還有皇帝奉天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廣運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敬天勤民之寶、御前之寶、表章經史之寶、欽文之璽等等。

    朱棣即位后,重新制作了被建文帝焚毀皇帝奉天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敕命之寶,并增制誥命之寶,統稱為“國初十七寶”,到明世宗嘉靖年間,又制作了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合稱為“二十四寶”,已遠遠超過之前朝代的玉璽數量。

    清朝開國時,也從蒙古林丹汗遺孀手中得到了一枚“傳國璽”,1636年,皇太極據此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實際上,這枚玉璽只是元朝的“制誥之寶”白玉璽,但當時的皇太極急需正統象征,也就半信半疑的使用了。

    到乾隆年間,紫禁城交泰殿一共貯有三十九顆玉璽,放在正中的一方篆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相傳為傳國璽。但乾隆十一年(1746年)欽定二十五寶時,也把它定為膺品。

    至此,達到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巔峰的清朝,已經不像之前的王朝那樣在意傳國璽了。

    之后,袁世凱曾在1915年籌備帝制時,制作了“中華帝國之璽”和“皇帝之寶”兩方金璽,以及另外三方金璽(印文不詳,有可能是封策之璽、榮典之璽和陸海軍大元帥之印),總價60萬元。又仿照歷代傳國璽的尺寸,制作了一枚四寸見方的白玉璽,璽文是“誕膺天命,歷祚無疆”八個字,造價高達12萬元。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枚帝制“傳國璽”,但是一次也沒有使用過,其最終下落也無人知曉。

    • 發表于 2015-06-04 00:00
    • 閱讀 ( 96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