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廣播體操嗎?

    在代溝深厚的中國人之間,廣播體操是少有的共同記憶。這要感謝那些年的班主任和體育老師們,再叛逆的野馬、柔弱的書蟲,都曾在懵懂的年齡被教著做過廣播體操。它甚至和春晚一樣重要——陌生人聊天,拋出廣播體操話題,往往能起到救場的奇效。

    然而,成年之后人們的體育活動就嚴重分化。野馬們踢球、打籃球、橄欖球,乃至跳傘、蹦極,即使是書蟲,也更多喜歡羽毛球、乒乓球、電子游戲,極少有人以廣播操為鍛煉方式,使用頻率甚至不如眼保健操。

    近兩年廣播操重回公眾視野,也多是以快閃、斗舞的形式,成為年輕人戲謔的對象。

    為什么成年以后人們不再喜歡廣播體操?

    當然不是由于變得冷漠。而是從被發明開始,廣播體操的性質、目標就決定了它無法在高度分化、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占據主流,更無法PK足球、籃球等團體球類,以及更個人化的滑板、跳傘等極限運動。

    廣播體操的發展歷程也證明了這一點:它從戰爭中興起,在工業化過程中推進,計劃經濟中走向巔峰,又在市場化浪潮中褪去。

    這是一項高度同質化、組織化的運動,功能異常明確——“為 祖國/公司/領袖 健康工作五十年”。

    【戰敗,然后練體操】

    經普魯士人改良之前,19世紀誕生的體操僅以增強體質、維護健康為目的,并未劃分為如今的廣播體操、藝術體操等類別。人們把它當做小眾健身運動,體操館內出入的多是有閑階層。

    直到一場戰爭之后。

    1805年,普魯士在“三皇會戰”中失利,民眾受到極大刺激。屈辱感之下,體育家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楊推出楊氏體操,包括一系列的軍事動作,如手持器械的“戰斗游戲”,強調紀律的“隊列練習”。

    同時,楊氏非常強調精神培育,更歸納了體操的核心價值:體操永遠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愛國行動,是整個民族的事業。做操者要制備統一的體操服、做操前后高唱愛國歌曲、并發表時事評論等。這一理念馬上就得到軍界響應。

    與普魯士類似,1864年,丹麥在普丹戰爭中失敗,已在普魯士受重視的全民體操很快得到推廣。丹麥的青少年被組織起來開展體操, 一躍成為了當時的體操大國。

    此外,1862年,在抗擊奧地利的戰斗中,捷克斯洛伐克誕生了體操組織“索柯爾”,意為自由、堅強、勇敢的雄鷹。10年內, 類似的體操組織發展到130多個,會員12000多人,并于1889年建立了全國性的統一領導機構——捷克斯洛伐克雄鷹協會。

    為什么國民體操會受到軍隊的推崇?

    很明顯,這種體操與軍事訓練類似,能夠培育紀律、集體意識,消滅個體差異。而這些正是近代軍隊的核心要求。

    除了軍隊,另一個領域很快發現了體操的好處——工廠。

    19世紀上半葉,業余體育已在資產階級中蓬勃發展,但沒有太多空閑、低收入的工人階層并沒有合適運動。

    人們很快意識到,工人也需要“合理的消遣娛樂”,但哪項運動可以既不占太多設施、場地,又不會沉溺其中,無需高貴的品位,還能延長勞動力使用時間呢?

    體操,滿足上述所有要求,又不必帶有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

    【為了有力的殖民統治】

    20世紀,廣播的出現大大擴展了體操的應用,使更大范圍內的協調、組織成為可能。

    這次結合的理由十分實在——增強客戶體質,減少保險公司成本。1925年,美國保險公司“大都會人壽”在電臺廣播中設立體操欄目,很快流行起來。據統計,大約有600萬—800萬人參與該節目。

    可惜,廣播體操在美國生不逢時,雖然有德國、瑞典移民建立的體操俱樂部,但1920年代正是美國自然主義教育興盛時期,田徑、球類等個性化較強的運動占據了主流。

    廣播體操在另一片國土找到了用武之地——日本,它也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廣播體操最強國,至今仍有廣泛影響。

    同樣,保險業在日本扮演了引進者的角色。1923年后,日本遞信省簡易保險局派遣官員到世界各地考察,發現了“大都會人壽”的廣播體操。考察官員大為贊賞,并將其照搬回日本。

    五年后,比保險公司更強大的推廣者出現了。為了提振國民士氣,日本政府正式推出廣播體操,由體育權威人士設計的第一式廣播體操誕生。

    廣播與郵電系統的強大傳播力,真正達到了協調各地民眾的效果,全民體操也成為可能——為了推廣,日本要求每個郵遞員攜帶廣播體操的綱要、圖解、伴奏樂譜等四處宣傳。1929年2月,日本建成全國轉播網,廣播體操遍行全國。

    廣播體操對精神的塑造作用令日本人印象深刻。很快就用于新占領的其他地區。

    比如臺灣。1930年代,日本設立臺灣“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以期對臺灣人實施徹底的精神改造,廣播體操當然是重要工具之一。

    1933年,殖民政府在臺北舉行了第一屆“全臺北廣播體操大會”,開閉幕式中都加入了遙拜天皇、高呼萬歲的環節。此后,“廣播體操大會”成為臺灣新傳統,儀式不斷成熟,包括大會前后齊唱國歌、升降日本旗、遙拜天皇、三呼萬歲、感謝皇軍將士、默禱等。

    同樣被日本占領的滿洲也不例外。1935年,滿洲鐵路局、關東軍和日本體協共同組成了“建國體操創案委員會”,編創了一套“建國體操”,由“文教部”發訓令,強制全滿執行。

    此外,日軍在華北占領區也推行過類似的“新民體操”,作為學生每日的“必修課程”,并配合唱日滿兩國國歌、遙拜日本皇宮等儀式。

    1945年日本戰敗后,因廣播操的“軍國主義”意味,應戰勝國要求禁止。1952年日本政府重獲主權后,雖然廣播體操重新放送,但也只在民間存在。

    臺灣也是如此,殖民者的撤離讓廣播體操失去了支持。1996年,直選勝出的國民黨次年推出了“第一套新式健身操”,試圖重振民眾熱情,但應者寥寥。

    【做操,每月節省3900萬人民幣】

    日本之后,廣播體操哪家強?

    答案是中國。以及中國的師父,蘇聯。

    早在洋務運動時期,由體操改進而成的兵操就被引入中國。甲午戰爭后,西洋式、日本式的練兵操被重點學習。一時之間,各個派別的政治力量都在體操議題上達成默契。與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丹麥等國做操的原因類似,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乃至如蔡元培這樣的教育界人士,都曾努力推廣過體操,以期強壯國人。他們的熱忱一度影響到軍隊和學校的課程設計。

    新文化運動之后,胡適等人提倡“自然主義”教育,開始抵制體操。更重要的是,“軍事體操教父”德國在一戰中戰敗,給擁躉們造成沉重打擊。1923年的《中小學課程綱要》中,體操正式被廢除。

    與中國的零星引進不同,蘇聯早在30年代就推行了系統性的體育鍛煉計劃:“勞衛制”。

    “勞衛制”覆蓋了全蘇聯7-60歲的公民,包括體操、立定跳遠、扔手榴彈、鉛球、滑雪、游泳等多種項目,以廣播體操形式推廣的“生產操”是其中之一。

    1951年,中國體育總局派團訪蘇,諸多考察員對“勞衛制”印象深刻。對于當時的中國,體育設施的匱乏嚴重制約了項目選擇。便宜、方便的廣播體操于是受到矚目,作為重點學習對象,自此,從蘇聯經驗中重新接回了體操的脈絡。

    這也得到了廣播網建設的支持。1949年到1951年,廣播收音網已普及全國28省、8個行署、1個自治區的1806個縣和盟旗。

    1951年11月,第一套廣播體操由教育部、總政治部、總工會等9部門聯合推出。輿論也幫助推廣,《人民日報》還發表社論:《推廣體操運動,發展人民體育事業!》。

    隨后,中央和各地的人民廣播電臺邀請當地教育、衛生、工會、青年和婦女組織商討,組織了“廣播體操推行委員會”。“廣播體操骨干分子訓練班”、“廣播體操傳授站”、“廣播體操推行小組”遍地出現。

    1952年,毛澤東提出“發展體育運動,提高人民體質。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的口號。廣播體操被推向新的高潮,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僅13座大型城市,參加廣播體操的就有104.8萬人。

    1954年7月,第二套廣播體操、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正式公布。同年,中國版的“勞衛制”開始試行。

    這一年,政府、工廠等機關企業也開始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抽出10分鐘做工間操。還未進行公私合營的商店也自動加入做操行列,北京瑞蚨祥等老店每天開門前先來一套“開門操”。

    廣播體操也有著“憶苦思甜”功能。當時,一位62歲的老人曾回憶道:“回想舊社會,我們當店員的生活都沒有保障,哪里談得上做操呢?”

    1957年,為了“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體委決定大幅增進群眾性體育運動,并頒布第三套廣播體操。

    當時的鐵道部也有正面反饋:因為做操,鐵路員工身心健康,工作效率提高,僅一個鐵路段平均每月可給國家節省3900萬人民幣。

    《人民日報》也在《第三套廣播體操公布了》中寫道:“據今年上學期中央黨校220名學員填表調查,有67人體重增加,少則一公斤,多則六公斤,13個胖子的體重則有所減輕;29人反映食欲增加;41人反映睡眠良好或好轉。”

    此時,中國終于趕超了日本和蘇聯,成為廣播體操第一大國。一些人回憶:“在大喇叭廣播的帶領下,商場里的顧客和售貨員一塊兒做操;在火車上,列車員帶著乘客站起來做操;馬路兩邊房頂上凡是能站人的地方,總能找到做操的人。”

    不過,中國的廣播體操很快又完成了自我超越——文革“語錄操”誕生了。

    這一體操類型帶有濃厚的精神內涵。例如第一節,“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動作是上肢運動,雙臂上舉、挺胸、抬頭,表現對中國共產黨、馬列主義無限信仰和崇敬,更方便了“偉大領袖”思想的傳播,正如當時一名解放軍所講,“做一次操,就是上一堂生動的毛澤東思想課。”

    1980年代后,中國的廣播體操經歷了一段低谷。1981年起,廣播體操不再由諸多核心部門聯合發布,通常減少到只有體育總局一家。

    1987年前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停播廣播體操,各地方廣播電臺的廣播操節目也陸續消失。到了21世紀初,廣播體操多以中小學的課間操的形式存在。

    2010年8月9日,北京市總工會要求全市職工恢復廣播體操,北京電臺體育廣播每天兩次播放八分鐘的第八套廣播體操音樂,總工會定下目標:2011年全市職工參與健身活動比例60%以上,國企100%,機關事業單位至少70%。然而,一年后的調查顯示,只有50%不到的職工配合這一政策,如今不了了之。

    當然,有一個人回憶起廣播體操時,大概會滿懷深情:1971年,北京一名小學生因做操姿態優美,被拍攝進當時的新聞紀錄片。這名孩子因此被選入什剎海體校,專門練習武術,成了一代功夫巨星。他就是李連杰。

    • 發表于 2015-06-06 00:00
    • 閱讀 ( 97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