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一位非常優秀的同學,某天因為考試作弊受了處分,這時你有什么感受?是為他感到遺憾,還是心里有些暗爽:原來他也不是那么完美嘛!
路上看到一個陌生人被石頭或者臺階絆了一下,摔了個大馬趴,這時你會為他感到同情,還是會有一種想要哈哈大笑的沖動?
如果你選擇了后者,那么說明你正在幸災樂禍。幸災樂禍是對他人的不幸經歷而感到高興,是對他人命運的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一般認為,幸災樂禍不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并對這種心理現象持否定、批判的態度,但這種現象仍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為什么別人發生不幸時,我們卻會產生愉悅感呢?

一、都是嫉妒惹的禍?
嫉妒與幸災樂禍之間的關系如何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問題。早期研究大多認為嫉妒是引起幸災樂禍的元兇,指出人們只能對某個被嫉妒的對象產生幸災樂禍的體驗,從而消除嫉妒的帶來的負面感受。基于社會比較,人們容易對高成就的同輩、高地位者或高技能者產生嫉妒,而這些人也更容易成為被幸災樂禍的對象。比如,當某個明星曝出些丑聞之時,一些網友便會大肆評論、攻擊,幸災樂禍隨之產生。
二、怨恨、厭惡比嫉妒更重要?
近年來,隨著對幸災樂禍的研究增多,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怨恨和厭惡才是影響幸災樂禍最為重要的因素。
Feather等人在一項實驗中,通過讓地位低者評定自己的情緒等級,研究了:①地位低者的主觀感覺如何影響他對一個成功者的嫉妒和怨恨;②成功者遭遇失敗時,觀察者產生幸災樂禍還是同情。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地位低者對自己地位低產生怨恨的話,就會影響他對成功者成就的嫉妒和怨恨,而且對成功者成就的怨恨會加劇對成功者遭遇失敗的幸災樂禍。因而,與嫉妒相比,怨恨更能導致幸災樂禍。
Hareli等人做過一項厭惡與幸災樂禍的研究,表明厭惡比嫉妒更易產生幸災樂禍。被試被隨機分為三組,分別閱讀某個同學的材料:①厭惡組:該同學自私自利,喜歡捉弄別人;②嫉妒組:該同學成績優秀,學習刻苦;③對照組:該同學表現一般。接著,被試被告知這位同學考試失敗。結果顯示,厭惡組報告了較高的幸災樂禍體驗,而嫉妒組跟對照組的幸災樂禍水平沒有顯著差異。
看來,如果怨恨和厭惡某人,那么只要他發生不幸,就會導致幸災樂禍。比如長期受到上級主管壓迫、對其抱怨多多的員工,在主管受到大boss批評時,自然就會一個個面帶笑容、微微得意。
三、群體間的自卑感
幸災樂禍不僅能在個體中產生,也能在群體中產生。2003年,Leach的一項研究表明,群體之間的優劣勢對比會影響群體之間幸災樂禍心理的產生。原因在于處于劣勢的群體會產生自卑感,從而對處于優勢的群體可能產生消極情感,所以當處于優勢的群體遭到不幸時,處于劣勢的群體更容易產生幸災樂禍。看到這兒,也就不難想象,當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時,有多少國家在震驚之余暗暗拍手叫好。
幸災樂禍這種心理現象的存在必然給人們帶來一些好處,因而才能經久不息。幸災樂禍這種心理現象,可以減輕由他人帶來的自我威脅感和傷害感,緩解自己的消極情緒,幫助提升自我價值。從這個方面看,幸災樂禍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所以完全沒有必要一味排斥幸災樂禍。
(作者:橙子恬)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