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度知道網友 大臉撐在小胸(中國科學院氣象學博士后)
今年的極強臺風“海燕”,給菲律賓和我國海南等地造成了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菲律賓約有4000人死亡、1180萬人淪為災民。有記錄表明,“海燕”是1951年以來全球最強熱帶氣旋,與另一個號稱“臺風之王”的“泰培”臺風難分伯仲。
“海燕”如此強勁駭人的氣勢,讓人情不自禁聯想起高爾基那篇著名的《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這些詞句簡直就是為臺風的即視感而度身定做的,仿佛臺風“海燕”如果不肆虐囂張的話,就對不起高爾基這篇文章的名字,這是無意巧合,還是刻意為之?臺風的命名又是怎么來的呢?
說來話長,在很久以前,人們很沒想象力地只是根據臺風中心的經度和緯度來命名臺風,就是數字+符號+字母。顯然,醬紫既麻煩又沒勁,一點都不萌,讓臺風的群眾辨識度很低。
到了19世紀初,加勒比海盜(也許不是海盜,不過你也知道,海盜對臺風很敏感……)開始用西班牙圣歷中出現的名字來命名臺風,比如“圣·費利佩”,這給臺風增添了某種來自上天旨意的神秘趕腳。
到了19世紀末,澳大利亞一個氣象預報員,非常沒有政治覺悟,喪心病狂地把臺風都用自己討厭的政治人物來命名,并且大肆播報,開創了臺風擬人化的新紀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延續了這種擬人化風格,因為這的確使得臺風的名字更接地氣,發布臺風訊息時更方便口口相傳。不過他們非常陰險地只使用女性名字,似乎臺風給人的印象就是:難以捉摸、破壞力又很強——就像女人一樣?
這種險惡用心必然遭到女權主義組織的強烈反對:每次通報臺風預警時,都好像在告訴大家,海上即將有個娘們兒要殺過來興風作浪一樣!最后,經過女權組織的不懈努力,為了體現男女平等,此后的臺風名字都是男女名字交替使用,正所謂惡魔不分性別。
直到1997年底,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的第30次會議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使用新的《臺風命名表》,里面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或地區)提供,這14個國家或地區基本都受到過臺風的影響,分別為柬埔寨、中國大陸、朝鮮、香港、日本、老撾、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按照順序重復循環使用。
這里要說明的是,所謂對臺風的命名,其實也就是對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的命名。事實上,臺風只是熱帶氣旋中的一種。熱帶氣旋按照強度,可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因此,臺風是熱帶氣旋中的最強等級,一般指風力達到12級以上,即風速為32.7m/s。
另外,“臺風”這個名字,是西太平洋沿岸(如中國、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等)的用法,它是“typhoon”的英譯,而不是有些童鞋認為的“從臺灣吹來的風暴”。而在大西洋和東太平洋沿岸(如美國),則使用颶風(hurricane)這個詞。
再回到臺風命名,中國原來提交的10個名字是:
富有中國傳說和神話色彩的:龍王、悟空、玉兔、電母、風神;
跟臺風毫不搭界的花花草草:杜鵑、海棠;
跟海洋有關的:海馬、海燕。
但是臺風界還有個規則,就是如果某次臺風造成了特別慘重的損失,以至于大家有了心理陰影,再也不想聽到這個鬼名字,那就可以申請讓這個名字退休,把它從《命名表》里開除,由原本提供這個名字的國家再重新找個名字頂上。
2005年,臺風“龍王”果然不負王者威名所托,一通大興云雨荼毒生靈,造成極其嚴重的臺風災害,在福建導致近百人失去生命,經濟損失高達70多億。于是我國毅然將此鐵腕派的“龍王”趕下臺,而推舉溫和派的“海葵”上位。
今年,“海燕”造成如此慘烈的災難和損失,想必也離下臺不遠了,不知道接下來中國會用什么名字補上呢?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