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心臟神經癥:心臟正常的“心臟病”?

    導語:生活當中很多所謂的心臟病患者,其實都是心臟正常的心臟神經癥,對于這種病,沒有必要服用治療心臟病的藥物,而是應該向他們講明心臟神經癥的概念,以及心臟神經癥的發現過程。可能比所謂的治療更有效。

    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自稱有“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的人,有事沒事都愛拿出來告訴別人,甚至治療心臟病的藥物都吃了不少。碰上我這種較真的人,仔細詢問,就發現所謂的心臟病大多是子虛烏有,根本沒有得到正規的診斷。只是想當然的以為自己有心臟病,或者來自庸醫的診斷。如果拉到醫院做一個完善的檢查,大多可以摘掉心臟病的帽子。

    因為現代醫學要給人戴上某種疾病的帽子,必須有充分的證據。最基礎的證據,看起來和聽起來要像,比如真正心臟有病的人,一定是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因為心臟就是為包括運動系統在內的全身輸送能量的,心臟結構和工作不正常,不管是心肌缺血引起的,還是心肌肥厚造成的,還是心電傳導異常引起的,都會影響運動能力。輕者呼吸困難、乏力,重者當場猝死。再高級一點的證據,從聽診器,一直到心臟超聲(詳見《五分鐘了解人體重要內臟功能評價方法》)和冠脈造影。而前面描述的那種病人,除了不舒服和心臟病有點相似,比如也會心前區痛,也會氣短,也會乏力,但卻沒有其他的證據。一個比較典型的鑒別方法是,這些病人反而是休息的時候最不舒服,一劇烈活動反而沒有了癥狀。

    當一種疾病除了癥狀沒有其他證據的時候,沒有證據本身就變成了一種證據,證明功能性疾病的證據。如果疾病的診斷就像判刑,那么如果一個人總是聲稱自己犯了很多罪,卻沒有任何證據,甚至有很多相反證據證明他根本沒有做,就可能是得了犯罪妄想癥,與功能性疾病病人很相似。功能性疾病是現代醫學疾病分類中的很重要的一類,里面比較著名的成員包括腸易激綜合征(詳見《易怒的腸子》系列)。而像心臟病但是心臟又正常的情況,目前叫做“心臟神經癥”。為什么說現在叫什么?難道以前不是這么叫的?還真不是,最開始叫什么,恐怕心臟病專業的都想不到。

    這個病最早開始出現在專業人員視野中有個很不同尋常的名字,盡管現在心臟神經癥多見于以柔弱為特征的中青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婦女中,最早開始發現卻是在士兵中,因此有個俗稱叫做“戰士心”(soldier’s heart)。是由外科醫生Da Costa在美國內戰士兵中發現,因此又被命名為Da Costa綜合征。在之后的很多戰爭中和戰爭后,有很多士兵都會出現酷似心臟病的癥狀,但檢查卻沒有任何異常。直到現在,有的退役士兵支持網站也以“Soldier’s Heart”命名。目前一般將其作為戰后綜合征的一部分看待。

    不管戰場、職場還是情場中人出現的心臟神經癥,大多存在明顯的焦慮或抑郁。因為焦慮和抑郁來自中樞神經,與正兒八經的心臟病影響比較局限不同,心臟神經癥病人的癥狀更加多樣化,不僅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明顯大于真正的心臟病病人,即便是同一個人,癥狀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相差也很大。因此也更加沒有規律,更加隨意,更容易被誘導。同時還會有很多不相關的伴隨癥狀,比如肌肉痛、頭痛、便秘、失眠、尿頻、手抖、多汗等等。因為癥狀的多樣化,以及有的病人伴隨有陣發的心率加快,血壓輕度升高,有的認為心臟神經癥是由于自主神經,也就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的。但還有很多病人沒有這些表現,所以所謂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究竟是原因,還是一種平行共存的表現還不得而知。

    和大多數功能性疾病一樣,心臟神經癥的治療應該是以教育為主,輔以心理治療,藥物能不用就不用,因為缺少心臟有病的證據,所以治療心臟病的藥物,不管是抗凝還是擴張血管都不會有確定的作用,有也只會是安慰劑效應,吃淀粉片也會管用。當然,在這之前,還是應該咨詢一下正規醫療機構的專業醫生,確定自己是否就是心臟神經癥,畢竟有一些冠心病、心肌病表現也不典型。

    (作者:lw56102)

    • 發表于 2013-12-09 00:00
    • 閱讀 ( 976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