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提及的便血是指成人便鮮血,不包括嬰幼兒便血與黑便。
在十幾年的臨床工作中,經常能遇到一些病人,他們的疾病已經到了很嚴重的晚期才來就診。
就拿最常見的癥狀便血來說,因為人們醫學知識的缺乏,誤以為所有的便血都是痔瘡,而忽視了及時診治,結果使得一部分大腸癌病人當做痔瘡治療,最終錯過了最佳手術時機,使得本可以保住肛門的病人切除了肛門,本可以不用造瘺的做了造瘺,本不應該轉移的病灶有了轉移。
就因為無知,不知道有多少人,就這樣致殘或是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同時也遭受了許多本不應該遭受的痛苦,或是可以避免的痛苦。這樣既縮短了生命的歷程,又降低了生存的質量。
下面就針對因便血而耽誤診斷和治療的病人,介紹一些能夠引起便血的疾病,以及常見便血疾病與大腸癌的區別。
▌常見的便血疾病有:
內痔、肛裂、肛瘺、腸炎出血、腸息肉、腸炎出血、潰瘍性結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結腸癌、直腸癌、直腸脫垂等。
▌在此分別敘述各種引起便血疾病的特點:
1、內痔:
內痔是最常見的疾病,它也是引起便血最常見的癥狀之一。
內痔便血一般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后,呈滴血或噴射狀,血色鮮紅,血與糞便不混合,有時伴有腫物脫出。
2、肛裂:
多由外傷、感染和便秘引起。便血,出血方式為糞便表面一側附有血跡,不與糞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或手紙擦后有血跡,血色鮮紅,且排便時或便后有肛門劇烈痛疼。
3、肛瘺:
最嚴重的肛腸疾病之一,其大便便血量較少,常與糞便相混,呈膿血樣或膿血黏液樣便,色鮮紅,大便頻數,有里急后重感及左下腹壓痛,并伴有腹痛、腹瀉及惡心、嘔吐。
因為其有一定的癌變傾向和幾率,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及時到醫院進行就醫和治療。
4、腸炎出血:
嚴重的腸炎因為腹瀉可能會導致出血,但是和其他疾病不同。常為間歇性,便血量較少,大便中含有膿血或黏液,多伴有腹瀉、腹痛及里急后重等癥狀,腹痛以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腸炎性出血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腸道感染性疾病,腸道感染性疾病又包括: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
5、腸息肉:
為無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時出血,排便結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與糞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數量多,也可與糞便相混,有時伴黏液,偶有近肛門處的息肉可脫出肛門外。
6、結腸癌:
隨病程延長逐漸出現大便出血,多為含有膿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較暗。
7、直腸癌:
血色較新鮮或暗紅色,糞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糞便三者相混。
8、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久病后可有排便時出血。
根據以上介紹的癥狀特點,就可以初步判斷自己的便血是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
▌出現便血的情況,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般來說,遇到膿便血、肉眼可見便血量較大(大于100ml)、少量便血持續超過一周以上或便血伴隨持續疼痛的情況下,就一定要去醫院檢查了。
對于便血的病人首先要做直腸指診檢查,因為中國低位直腸癌所占的比例高達60%~75%;絕大多歲癌腫可以在直腸指診時檢查到。
再結合病史有無便秘和腹瀉病史,有否過多的高脂、高蛋白飲食,有否缺乏纖維素飲食和遺傳因素等。
根據上述病史,選擇是否進一步做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查和其他檢查,以明確是否惡性腫瘤。
近期我就遇到兩個大腸癌癥病人已經到了晚期才來診治。
一個是直腸癌的55歲女病人。病人自己說一年前開始出現便血和膿血便。就以為是“痔瘡”和“拉肚子”,便自己在家中用痔瘡藥和治療拉肚的藥。因為,最近三個月身體消瘦的明顯伴排便困難,一周沒有排便才來醫院診治。一做肛診,直腸內長滿了腫物,手指無法通過腸腔。指套尖粘有鮮血。
還有個75歲的男性病人,間斷便血6個月余。一直以為是痔瘡便血,所以也沒有得到重視。本次來醫院是因為子女催促才來醫院診治。我給做了一個指診檢查,發現是直腸內有一質硬腫塊,無活動度,診斷為直腸癌。
所以,出現了便血的情況,千萬不要誤以為是痔瘡,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只有這樣才能在疾病的早期就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對疾病作到早知道、早了解、早就診、早診斷、早治療。這樣既節省費用,又減少痛苦,恢復既快又好。
(作者:林利軍,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