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珊瑚礁集團的總經理塞爾吉奧·甘貝里尼在意大利度假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干嘛不在海下種作物呢?”于是乎,“尼莫花園”這一項目就應運而生。(筆者推測,不知道這位夢想家是否是以尼莫花園來向尼莫船長致敬,畢竟《海底兩萬里》中尼莫船長也是位敢想敢做,極度富有想象力和實干精神的偉大人物。)
這些夢想實干家們建造了五個小透明氣球,將它們沉到海底6~12米處,并且氣球內灌滿空氣,所以這些氣球小溫室就被完全沉到水下了。另外,他們還將這些氣球固定在海床上,這樣也不怕氣球被海水沖跑了。也許你會想,這水怎么種莊稼呢?實際上,非常簡單,氣球底部的水會向上蒸發,并在內壁冷凝流下,從而營造出一個濕度可達85%的濕潤環境,這非常適宜諸如草莓、豆子等植物的生長。這些小氣球就像一個個生物圈,內部還安裝了傳感器,提供實時數據,如溫度、pH值、氣溫、二氧化碳濃度等。曾有人通過海洋循環以及二氧化碳溶于海水的系統模擬證實,化石燃料產生的約40%的二氧化碳會被海洋吸收,因此海洋可被視為地球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水池。所以海下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對植物就像打了類固醇一樣,使它們迅速地生長。

實際上,海底種植并非華而不實的噱頭,水下因水體維持的恒定溫度非常利于植物生長,這是大部分陸地農場并不具備的巨大優勢。雖然說作物在水下會受到巨大的水流沖擊,但也好過在地上被蟲子咬,而且陸上惡劣天氣也不少。
既然說到海底種植最大的優勢在于恒溫恒濕,那我們來說說為什么會恒溫恒濕。恒濕好理解,畢竟四面八方都是水,那恒溫呢?這就要提一個概念“比熱容”。比熱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又稱比熱容量,簡稱比熱(specific heat),是單位質量物質的熱容量,即單位質量物體改變單位溫度時的吸收或釋放的內能。比熱容是表示物質熱性質的物理量。比熱容與物質的狀態和物質的種類有關。在所有固體和液體中,水的比熱最大,這就意味著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溫升慢,夜晚沿海地區溫度降低也少。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沿海城市適宜居住,因為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到此,應該可以理解為何水下溫室能維持恒定溫度,植物因此而欣欣向榮了吧!

所以說,在海底種植農作物并非癡人說夢,反而是個極妙的點子。在陸地上異常氣候越來越多,病蟲害情況也越發復雜(土壤中有很多外來入侵物種會危害作物),干旱面積也在上升的當下,海底種植不愧為一個解決之道。實際上,賽爾尼奧已經收到一些內陸干旱,但卻是沿海國家的邀請,要他帶著“尼莫花園”去拯救他們呢。讓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尼莫”來拯救世界農業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