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周圍都是陌生人,人們會感到緊張,因而不太可能體會到他人的痛苦。
但科學家表示,若給人們服用可以消除身體緊張反應的藥物,人們的同情心則可以恢復。并且,該藥物對小鼠和人類都有同樣的效果。
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Jeffrey Mogil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想出使人們富有同情心的可行性方法。我們發現了人們缺乏同情心的原因,以及使人們對陌生人產生同情心的方法。”
研究結果表明,一起參與活動是提高陌生人之間同情心的簡單方法。
同情心的規律
過去的研究已經表明,小鼠似乎可以感受到熟悉的小鼠的痛苦,但是卻幾乎感受不到陌生的小鼠的痛苦。其他研究表明,小鼠面對陌生的小鼠以及人類面對陌生人時,緊張感都會增加。
為了研究緊張感與同情心之間的聯系,Mogil和同事將兩只小鼠放在同一個籠子里,然后對其中一只小鼠實施疼痛刺激。與互不相識時相比,它們在一個籠子里待過后,未接受疼痛刺激的小鼠表現出更多的痛苦跡象。但是當研究人員給小鼠服用一種叫做美替拉酮(metyrapone,阻礙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形成)的藥物后,未接受疼痛刺激的小鼠對接受疼痛刺激的小鼠的痛苦感同身受。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緊張反應抑制了小鼠感受陌生小鼠疼痛的能力。
隨后,研究人員也在人類身上做了同樣的實驗。他們讓幾對大學生(有的是朋友,有的是陌生人)坐在同一間屋里,其中一個人將手放進盛有冰水的碗里。與小白鼠的反應一樣,皮質醇水平測試表明陌生人之間會更緊張,并且更不容易感受到對方的痛苦。然而,那些服用美替拉酮的人在看到陌生人把手放在冷水里時會更加痛苦。
但是,研究人員也發現陌生人在一起玩游戲(實驗中電子游戲的名字叫“搖滾樂隊”Rock Band)可以使他們互相了解彼此,效果與服用藥物相似。
危險的陌生人
研究表明,人類會本能地對他人產生同情心,但是緊張感抑制了他們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研究結果也強調,無論是人類還是小鼠,對陌生者的恐懼是天生的。
Mogil說:“僅僅是陌生人的存在,就足夠引起極大的緊張反應。”
Mogil表示,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這也是說的通的,因為每遇到一個陌生人都會有產生暴力的風險。但是一旦人們認定另一個人是安全的,他們的緊張反應就會減弱。
Mogi還表示,研究結果也解釋了公司在新員工中采用相互了解方法的目的——減少陌生感,使彼此產生同情心、提高團隊凝聚力。
物種相似性
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靈長類動物行為學教授、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Yerkes Primate Center)生命聯系研究中心(Living Links Center)主任Frans de Waal說:“新研究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表明人類和小鼠之間存在一種相同的機制,這也支持所有哺乳類動物天生具有同情心這一觀點。”
Frans de Waal并未參與研究。他說,這項研究表明同情心背后的調節機制非常有趣。最大問題不再是動物是否有同情心,而是同情心的調節機制。
Frans de Waal表示:“在這方面,該研究或許邁進了一大步,當然還有待進一步檢測。”
(譯審:JY Chen。頭圖來源:Paul Vasarhelyi/Shutterstock.com)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