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掛面與味噌
有些介紹日本特產和飲食的旅游雜志中,竟然講面條是日本人的發明,有著1500年的歷史,掛面、拉面等都是日本的特產。這顯然是不誠實的廣告,因為掛面、拉面還有味噌這幾種日本人的日常食品,都是起源于中國,大約在12世紀傳入日本。
掛面其實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龍須面”,雖然最早明確使用“掛面”一詞的書面記載是在元代,但早在唐代的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須面”,而且記載當時敦煌的一戶人家將“須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禮。
味噌聽起來是一個非常“日本”的名字,但它同樣源自中國,在宋朝時傳入日本。至于方式,據說是通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最初傳入日本的是豆味噌(現代還有米味噌和麥味噌),它是一種與大豆通過霉菌繁殖而制得的豆板醬、黃豆醬、豆豉很相似的調味品。
味噌用大豆、米、麥等糧食發酵而成,含有大量通過酶分解產生的氨基酸(鮮味)、糖類(甜味),再加上生產過程中所添加的鹽(咸味),以及酵母、乳酸菌等發酵生成的香氣,使得味噌不但香氣濃郁,而從實用角度看更是獨具魅力——它含有人體新陳代謝所需的鹽分、脂類、醇類以及多種氨基酸,不但可以補充劇烈運動的消耗,還可以增進食欲,提高抵抗力。
這兩種中華美味在12世紀相繼傳入日本,不僅讓日本民眾大飽口福,也鬼使神差地改變了他們的歷史。

禁吃肉食的古代日本
在掛面和味噌傳入日本100多年后,從12世紀開始,日本進入紛亂的武士社會,而它的開端則是同為天皇后裔的源、平兩大武士集團的激烈戰爭——源平合戰。源平合戰的結果就是平家被消滅(當然平家還有旁系血統繼續流傳),取得勝利的源家首領源賴朝被天皇封為“征夷大將軍”,開創了日本第一個幕府——鐮倉幕府。幕府徹底架空了天皇的權力,天皇從此只成為一個象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700多年,一直到19世紀倒幕運動爆發,江戶幕府末代將軍向明治天皇交出政權為止。
那么平家為何會輸給源家呢?這其實跟日本當時的飲食結構有很大的關系。日本古代朝廷早在8世紀就下達了“肉食禁令”,之后的天皇又持續發下數次詔書,日本的貴族經過幾百年的時間,養成了完全不吃肉食的習慣(魚除外)。他們認為,只有那些沒有身份的農民獵人才會食用肉類。后來,隨著佛教在日本的長期盛行,受僧侶教育影響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遠離了肉食,直到明治維新天皇解除禁令為止。這1200多年的時間里,除非是重病或者天生身體虛弱的人會被默許偶爾吃肉外,日本人特別是貴族武士沒有吃肉食習慣的。
在當時的日本戰爭中,士兵所吃的主要是握壽司,就是外面包一層紫菜、海帶一類東西的米飯團子。這樣雖然能夠填飽肚子,但卻營養單一,而且非常容易使武士們口渴,戰斗時間一長就會明顯影響戰斗力。
面食影響了戰爭勝負
那么,與此對比的源家武士們的飲食生活又如何呢?其實在吃肉方面,源家武士們同平家的情況是差不多的,但是他們在戰場上卻有平家所沒有的兩樣法寶——掛面和味噌湯。由于味噌里除了能補充戰斗喪失的鹽分之外,還富含各種人體新陳代謝所需的酸、酯、醇,因此不僅能解渴開胃,還能增強士兵們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以及持續作戰的耐力。而平家的武士平時吃的就很單一,戰時又得不到必要的補充,打起仗來自然會力不從心。
更重要的是,源家武士們在戰斗間隙經常吃的食物還有掛面——他們把掛面和蔬菜放到鍋里一起煮,然后用味噌來調味,這對于要用體力決勝負的軍隊士兵們是極有營養的。在主食結構上,西方人以面食為主,日本人以大米為主;中國北方人以面食為主,南方人以大米為主,不同的主食使得東西方之間、中國南北之間處于不同地域的人群在體格上有很大的差別——以面食為主的確能讓人們的體格更加健壯。
直到后來日本戰國時期,掛面和味噌湯的魅力依然閃耀。被稱為“甲斐之虎”的著名日本大名(“大名”是日本古時對封建領主的稱呼)武田信玄之所以能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挫敗了眾多強敵無數次的入侵,甚至還能一度打出根據地,搶占別人的大片地盤,這除了地形有利等因素之外,掛面加味噌的組合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據記載,武田家的武士們酷愛把烏龍面一般的面條和蔬菜一起煮,因此在戰場上戰斗時可以更加持久。
由中國傳入的掛面和味噌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日本的歷史,它們使得源家戰勝了平家開始了日本的幕府政治,也使得缺兵少糧的武田家在戰國群雄中長時間地屹立不倒,它們在日本群雄混戰的年代里可謂至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的歷史走向。
【有獎調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