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話雖如此,但現代社會還真有不少“免費”的東西——網上免費的盜版書籍,路邊免費的健康檢查,電信公司免費的手機……你看,生活中這些信手拈來的“免費”服務和體驗可都是真實存在也都為我們所熟悉的。你是否也曾被“免費”所吸引并“受惠”于這些“天上掉下的餡餅”呢?

免費的餡餅不好吃
《世說新語》里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說的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伙伴們一起在路邊玩耍。他們看到路旁有一顆李子樹,結了特別多的果子,連樹枝都被壓彎了。小伙伴們都興高采烈地去摘李子吃,王戎卻不為所動。別人對此疑惑不解,問他為何不一同前去采摘,他解釋道,在人來人往的路邊卻還能保留滿樹果實,說明李子一定苦澀難咽。果不其然,小伙伴們摘的真是苦李。
天上掉下來的果子是吃到嘴里了,但吃得一口“苦澀”還不如不吃。你看,這就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免費代價。近年來,我們生活的世界也被各種“免費”所包圍,這兩個字總能給我們帶來各種沖動和愉悅的感受。然而實際上,我們雖然不用交錢,但在“占了便宜”的表象下,卻又不斷在為“免費”買單。
就拿每年小長假政府為方便大家出行所頒布的高速公路免費規定來說,乍一聽是政府在為百姓送福利,但“把高速公路堵成停車場”的新聞總會出現在隔天的各大媒體。這并不奇怪,“免費”原本是為了在節假日給出行的人送點福利和便利,但它同時也很容易成為人們出行的動力和理由。對于好不容易碰上的“免費”,無論原本是否有節假日出行計劃,人們都很難坐視不理。所以,大家為了占政府“便宜”,也就不約而同地堵在路上了。
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政府為“利民”推出了地鐵免費舉措。一時間,地鐵人滿為患,其嚴重程度甚至使地鐵系統一度癱瘓。為此,政府不得不開始考慮免費背后的昂貴代價。此后,政府改變了利民舉措的方向——恢復地鐵價格,同時向市民發放人均50元交通補貼。結果如何呢?客流量迅速減少,地鐵系統恢復正常。
可見,免費雖然讓人們在金錢上節省了,但卻付出了昂貴的時間成本,這中間所浪費的時間和等待,就是你必須吞下的“苦李”。
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想要領取某些專賣店周年慶的小禮品,一看隊伍已經排成了幾百米的長龍;使用免費的云筆記(個人在線記事本),就需要做好隱私被賣、垃圾廣告來襲、系統出錯等心理準備;在商場領取免費的護膚品套裝,就需要填寫包括個人詳細資料的問卷調查表,而緊隨其后的也將是個人信息泄露、時不時被各種推銷電話騷擾等的結果。這些不需要貨幣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卻讓我們付出了比金錢更大的代價。而這些看不見的代價,通常才是最貴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
自古以來,逐利便是商家的天性,做買賣的人要是無利可圖,那就成慈善家了。所以,任何一種號稱“免費”的模式自然都是帶著某種目的而來的。當商人試圖利用“免費”的噱頭吸引消費者的時候,必然會有其他方式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乖乖完成“交費”。
最近關注度頗高的“導游辱罵游客”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個事件中,游客只需1元即可享受云南雙飛六日游,這么匪夷所思的超低價還真不是騙人的。但在“免費”背后,旅行社的“巧取豪奪”、“逼迫消費”又都重新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最后,買回的一大堆天價卻無用的“垃圾”,其費用已超出正兒八經的云南雙飛六日游了。而且,別人的旅行物有所值,你卻好像只是花了六天時間把云南各大購物點“掃蕩”了一遍。
同樣,商場里買一送一的免費贈品必然是通過抬高付費商品的價格來補貼的;街邊免費的皮膚測試、健康檢查勢必會為你帶來一大筆意料之外的高昂開支;淘寶里買滿500免運費的結果,就是你為了湊足500塊錢,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買進許多你不需要的“處理品”;電信運營商贈送的手機也必然是從你預支的一大筆話費中“摳”出來的,而其后伴隨的手機質量不過關、話費套餐不合理等“副產品”也完全可以預見……你看,所有的免費模式都毫無意外地伴隨著其他收費。表面上好像是撿了便宜,后來想想不過是商家為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益而采取的“權宜之計”罷了。
“免費”使權益無法保

此外,相對應于現有的成熟法律和商業規則,“免費”的權益受到的保護也是最弱的。
我們習慣用貨幣去衡量商品價值,這也已經成為商業社會中非常成熟的模式了。相應的配套的法律法規、商業規則也非常成熟。買了東西,開一張發票、訂一個合同,買方賣方權責分明,可以輕易被絕大多數人明確識別。而在免費的模式中,消費者總處于“弱勢”的位置。比如,拿了商場贈送的化妝品試用裝,萬一產品質量不過關,把臉用壞了,想索要賠償卻發現自己連個憑證都沒有。即使在網上使用有協議的免費軟件或網站,其密密麻麻的協議也大多側重“免責條款”。諸如“由于與本軟件鏈接的其它網站所造成之個人資料泄露及由此而導致的任何法律爭議和后果,本軟件均免責”等內容,基本都是各大免費軟件的“標配”。既然要享受免費,我們除了不停地“同意”,現階段也別無他法。
你看,“免費”總讓我們在不經意間讓渡了許多自己的基本權益,而這些隱性代價又在更深的地方暗藏“殺機”,在出現問題時,讓我們陷入無盡的麻煩。因此,免費的也就自然意味著其風險也是最大的。
“病態”的市場生態
對于個人來說,免費的代價已經很大了,對于整個社會和市場來說,免費的代價更高昂。當高質量的“有償”商品無人問津,免費的粗制濫造大行其道,當貨幣不再成為一種調節需求的尺度,當人們逐漸開始習慣依賴免費——免費的盜版書籍、軟件、郵箱、視頻等等,你會發現優質的東西似乎越來越少了。“免費”成為丈量和選擇市場的關鍵,而等待“貨真價值”產品的命運也只有關門大吉或者同樣走上“免費”的道路了。
另外,免費還容易“蒙蔽”消費者的雙眼,他們很難用真實的喜好去選擇和決定產品或服務的未來。“免費”當前,其余關于產品的一切屬性都統統往后站,用消費力對產品進行“投票”的功用大大缺失。長此以往,那些真正用心血凝聚的好產品又將走向哪里呢?
健康的市場生態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被擠壓和破壞了,而這無疑是免費最昂貴的代價。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