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發燒了,給我開點消炎藥吃吧……
醫生,我有點低燒,36.5℃……
醫生,我發燒還需要查血嗎……
醫生,體溫表是這樣夾嗎……
工作中,碰到太多關于發燒的病人,發燒病人提出的問題也各種各樣,我們就一起討論一下關于發燒的基本小知識吧。
▍什么叫發熱呢?
發熱,是指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者各種原因導致的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異常,體溫超出正常范圍。
▍測量體溫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體溫測量要規范,常見方法有腋測法(日常生活最常用的方法),口測法,肛測法,上述三種方法使用水銀柱體溫計;
近幾年出現紅外線體溫計,用于耳朵、額頭等部位的體溫測定。
▍下面就介紹下腋測法的注意事項:
體溫計使用前,需要把水銀柱甩到35度一下,頭端放在腋窩深處,夾緊上臂,十分鐘后讀數。
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注意腋窩處有沒有太熱或者太涼的物品,將腋窩的汗擦干。
這種方法簡便、安全,而且不易發生交叉感染。
▍體溫多少算發熱呢?
低熱:37.3-38℃
中等度熱:38.1-39℃
高熱:39.1-41℃
超高熱:41℃以上
要說明的是,在24小時內,下午體溫較早晨稍高,精神緊張、劇烈運動、勞動或者進餐后體溫也可略有升高,一般波動范圍不超過1℃。
婦女月經前以及妊娠期體溫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為代謝率偏低,體溫相對低于青壯年。
另外,高溫環境下也可以使體溫稍高。
▍發熱的原因有哪些呢?
臨床常見原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以前者多見。
1、感染性發熱
各種病毒、細菌,支原體等引起的發熱,常見于平時流感,急性咽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氣管-支氣管炎,肺炎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等等。
2、非感染性發熱
▍主要有以下幾種病因
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結締組織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內分泌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痛風等;
變態反應疾病:如藥物熱、溶血反應、風濕熱等;
顱內疾病:如腦出血、腦震蕩等;
血栓及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脾梗死等;
皮膚病變:皮膚廣泛病變導致皮膚散熱減少而發熱;
惡性腫瘤:各種惡性腫瘤均可引起發熱;
物理及化學性損害:如中暑,大面積燒傷等;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出現發熱,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在病因不明確的情況下建議不要濫用抗生素。
若體溫超過38.5℃或者出現頭痛等嚴重不適可以口服退燒藥,最常見的是對乙酰氨基酚片,也就是俗稱的撲熱息痛,注意兩次用藥間隔4-6小時;
若體溫低于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將冰袋用干燥毛巾包裹后放在頭部、腋窩、大腿根等部位;
用溫水擦浴,主要是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從頸部沿手臂外側,腋下沿手臂內側,腹股溝沿腿部至足。
在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不要捂得過多,松開衣服有利于散熱。
▍發熱時還需要注意什么呢?
注意休息,飲食注意清淡易消化的,多喝水,補充水分。
參考資料:
診斷學第八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作者:何小晴)
【有獎調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