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是入秋之后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文化中,將“九”視作為最大陽數,而九月初九,兩個九字相重,因此在這天舉行的各種活動,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特殊含義。例如,重陽登高,是為汲取天地陽氣,以趨福避禍;而飲菊酒、插茱萸的風俗,也帶有了期盼健康、長壽的意味。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陽節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兩類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為甚。賞菊花、飲菊酒、食菊糕,已經成為了重陽節的標志性風俗。那么,菊花究竟是如何與重陽這個節日聯系在一起的呢?
重陽賞的是什么“菊”?
都說重陽要賞菊,那么我們賞的,到底是什么菊花呢?
如果拋開重陽節不提,那么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可賞之“菊”:作為鮮切花的非洲菊和雛菊、庭院栽種的矢車菊和勛章菊,還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這些美麗花兒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菊”字。這是因為,它們都屬于菊科大家族。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它們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實是由諸多小花組成的花序。對于菊科植物來說,我們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個“花蕊”,其實都是一朵獨立的小花。只不過,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別延長,因此稱為舌狀花,又因為位置在邊緣,又被稱為緣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則花冠小而呈管狀,因此稱為管狀花,因為位置居于中間,所以也被稱為盤花。

因此用這樣的特征去判斷,我們身邊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們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為人們熟知的青蒿、黃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狀花組成(如蒲公英),還有一些既有舌狀花,也有管狀花(如向日葵),整個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狀花亞科和管狀花亞科兩大類。
不過,顯然這些“菊花”并不是我國傳統意義上菊花。重陽節所賞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余種菊科植物中的一員,即管狀花亞科菊屬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這一個物種。然而,正是這單單一種,因其長久的歷史和我國人民的喜愛,成為了品種繁多、用途各異的大家族,而又進一步成為了整個菊科的代表。

“食”菊長久遠
雖然現在的菊花色彩繽紛,形態各異,但人們最開始對菊花的利用并非是用來欣賞,而更多是拿來食用,以及制作菊花酒。
人們飲用食用菊花的歷史,要遠遠早于賞菊。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可能已經有食用菊花的歷史。而到了漢代,以菊花來制作菊花酒,已經成為了相當流行的習俗。記錄西漢時期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就記載道:“菊華(“華”通“花”)舒時,并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可見,西漢時期的菊花酒,不單用菊花,并且還要加入菊花的莖葉,這大抵是利用氣味更為濃烈的菊花莖葉,來增加菊花酒的風味。

到唐代時,隨著重陽節成為公眾普遍的節日,重陽節與菊花酒,已經成為一對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寫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不過此時,莖葉入酒的習慣逐漸減退,更多是單以菊花與大米一同發酵,或直接將菊花浸入酒中,從而讓酒帶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黃的顏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著一千多年前的制作工藝。
古人偏愛服食菊花,其實是對菊花多種特性的聯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數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時節開放,“我花開時百花殺”,因此給人以傲然之感;而經霜不謝的特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堅韌”“長壽”,因此也賦予了菊花以“長壽”的含義。其次,菊花的莖葉及花中存在多種揮發性物質,食用或浸酒飲用,這些物質的特殊香氣會帶給人“神清氣爽”之感,更是讓人認為菊花會擁有“輕身”“健體”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飲”到“賞”
當然,如果人們只是將菊花用作食材和釀酒的調味劑的話,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氣。而人們開始主動栽種菊花,正是菊花得以變得如此多樣的原因。
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人們主動去栽種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淵明莫屬了。“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栽種菊花,成為了陶淵明淡然隱居,傲骨猶存精神的體現。不過,陶淵明在東籬下栽種菊花,觀賞并非其主要動機,更多的,還是便于采來做酒,不然,為何是“采菊”呢?陶淵明《飲酒》中也明確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可見,在酒中上下浮動的菊花,和帶著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讓詩人沉浸在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當中。

陶淵明的隱士之風,逐漸成為了文人們所追捧的對象,而在庭院中栽種菊花,也成為了文人和上流階層追捧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現。不過,當菊花逐漸脫離物質化的食用、飲用功能后,必然會引起人們在審美功能上的重視,因此自兩晉之后,菊花逐漸從山野中的“黃花”,演變出了一支專供觀賞用的分支。而經過勞動人民的多年選育,觀賞用的菊花品種也不斷豐富起來。
在李白“笑酌黃花菊”之時,菊花還主要帶著野菊的黃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后,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就記載“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可見在唐朝時,由于重陽賞菊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常見風俗,因此隨著人們對菊花品種的選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于黃色,白色的菊花品種也已經出現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豐富。南宋女詩人朱淑貞《菊花》詩云:“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可見紅色這種在野菊中絕少見到的顏色,在宋代也已經出現。到清代《廣群芳譜》中,已記錄有菊花品種300-400個,歸結為十余種類別。而近年的統計顯示,我國的菊花品種數多達3000個以上。

如此多菊花品種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個頗為重要也極為復雜的問題。根據形態學、細胞學和分子學研究顯示,如此多菊花品種的祖先,其祖先應為菊屬中毛華菊、野菊等幾個野生物種,并在不斷的雜交中引入了小紅菊、甘菊等的血統。整個菊花物種的形成和品種的分化,呈現出一個龐大的網狀雜交體系,頻繁的雜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發育基因的突變,使得野菊、毛華菊原本具有的盤花也轉變為了舌狀花,并且具有勺狀、卷曲狀等形態,使得菊花的“花瓣”顯得層次更為豐富、形態也更為瑰麗。

千百年來,菊花從默默無聞的野花,到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閬苑仙葩,與重陽節和重陽文化的發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馴化和品種發展,正是表現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企盼和對美的追求,而這也正是重陽節的重要內涵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