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聰明就是IQ高嗎?

    幾乎隔三差五的,在某地就會爆出新聞,哪兒哪兒出了一個少年天才,Ta的IQ高達XXX。這不,前一段時間外媒又報道了,英國12歲小女孩兒,在門薩俱樂部的IQ測試得到了162分的高分,比愛因斯坦和霍金的智商都要高。又或者幾個月前,國內西安大學少年班招考的某學生,IQ高達142……

    IQ,即智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新聞里面總要蹦出來這么個高智商的新聞。除此之外,智商一詞也深入我們的用語中,比如“你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我的智商是你的三倍”等,更進一步說,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網絡上都曾測過自己的IQ。

    今天,小明就和大家詳細聊聊智商這東西。

    智商這個詞最早怎么來的呢?

    在1905年,法國人比奈出于某種原因(最后會告訴大家),和他的助手西蒙制訂了一套給孩子的測試題。這就是心理學史上大名鼎鼎的比奈-西蒙量表。

    這份量表由30個測驗組成,事先由大量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測試,根據測試成績,得到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平均得分。假如,小明在測試的時候,得分與6歲小孩的平均分相同,那么小明的智力水平則是6歲,即智力年齡為6歲。如果小明今年已經10歲了,那么顯然他的智力發展出了些問題。

    比奈-西蒙量表一經推出,就因其簡單易用,受到歐美學界的熱烈歡迎。1916年,美國心理學家推孟更是將其修訂成適合美國本土使用的版本,即知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在推孟的量表中,結果并非是用智力水平表示,而是使用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提出的概念——智商。它的完整名稱是智力商數,用公式表達為:智商(IQ)=智力年齡/生理年齡*100。如果小明的IQ接近100,說明他的智力正常,如果遠遠大于100,則表示智力非凡,遠小于100則視為智力低下。

    從那時開始,IQ和隨之而來的智力測驗,正式開始席卷全球。大量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將智力測驗奉為圭臬,大量衍生量表制定產生,學校用它們甄別學生的優劣,移民局用它們判斷是否有癡傻移民入境,軍隊用它們作為選拔士兵的參考……

    我們看到了一個屬于智力測驗的盛世,各種智力量表層出不窮,比較知名的有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測驗等,即使在今天它還是很熱。但是對于IQ的質疑,從來、從來、從來就沒間斷過。

    伴隨而來的爭議

    最大的一個爭議,就是這些量表測出來的IQ,到底準不準。想知道它準不準,我們就要先搞清智力的定義,可不提這個定義還好,一提就要亂套了。因為智力這玩意兒,根本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有的人認為數學好就是智力高,有的人卻要看語文成績。作為人腦中抽象的概念,智力不能直接被觀察測量,每個科學家都站在自己分析的角度定義智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發現,一個人雖然在不同的智力測驗中得分不同,但是差距都不大。據此他提出智力二因素理論,即智力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簡稱G因素和S因素。G素包括我們活動中要用的基本能力等,只要G因素不低,每個測驗得分都不會太低,也正是如此,智力測驗和學習成績之間相關性不錯。但是G因素代表不了智力的全貌,特定的任務還要用到專門的S因素。大多數任務,只有在G因素和S因素合力下才能完成。

    斯皮爾曼的理論只是眾多智力理論中的一個,除此之外,還有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吉爾福特的三維結構模型,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和證據,但是還沒有哪個定義能完全整合智力的概念,更別說有哪個量表可以測出完整的智力來了。

    既然真正測不出來,那么這些量表豈不是廢紙?也不是。雖然智力測驗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他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測者的部分能力。利用這些結果,心理學家們做出了不少“成績”。

    高IQ的人,果然是天才咯?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推孟利用斯坦福-比奈量表,挑選出一大群高IQ的天才兒童,并開始了長期的跟蹤調查。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考察一下這群天才兒童的成長情況,即使在他逝世后,這一追蹤也沒停止,由他的同事繼續進行。結果,這些天才絕大多數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這么說,高IQ的人,果然是天才咯?這一點肯定有疑問,在跟蹤調查的過程中,研究者們的關注無形中就是對這些人的鼓勵,而且推孟他們還為這些孩子提供了不少有形的幫助,比如寫推薦信、匿名獎學金等。不管怎樣,對于這些人來說,被評為高IQ確實給了他們巨大的幫助。

    但是,大家有考慮過那些被評為低IQ孩子們的感受嗎?

    很長一段時間里面,人們認為智力是先天決定的。你測試的智商高,你就天生聰慧,你智商得分低,你生來就是愚笨或者發育緩慢。高智商還好,如果一個孩子得分低,弱智的標簽很容易烙在他的心里。可這真的是命中注定嗎?

    根據最初的統計發現,女性智商比男性低,有色人種智商比白人低,鄉村農民智商比城鎮居民低,外來移民的智商比本土居民的智商低。美國本土的城市白人男性利用智商來捍衛自己的優越性,他們利用智商的概念,歧視和排擠女性、有色人種和外來移民。

    有科學家直接指出,這些差異只不過是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的罷了,相關的證據比比皆是。上世紀60年代有研究者曾實施一個計劃,給予一些低收入兒童物質支持,改善他們落后的成長環境,結果沒幾周,這群孩子的智商平均漲了10點!不過,當計劃停止后,這些孩子的智商又回落了。

    雖然通過IQ測試,能準確發現一些先天智力受損的兒童,比如有先天腦部疾病。但是,大部分人實際上處于智商的中段,而且這些差異并不足以證明他們不好。但糟糕的是,IQ太低無形中給了很多人巨大的負面暗示。


    1923年,美國專欄作家利普曼就曾激烈地指責推孟等的研究:“在五十分鐘內,你就可以對一個人命中注定的適應性走出判斷和分類,我憎恨這一說法的厚顏無恥。我憎恨這一說法的自命不凡。我憎恨與之有關的科學方法的濫用。我憎恨這一說法所造成的優越感,以及它強加在人們身上的自卑感。”

    被遺忘的初衷

    諷刺的是,110年前比奈和他的同事制訂智力測驗量表,是為了發現智力落后的孩子,以便針對性給他們提供教育幫助,而不是給孩子貼上弱智的標簽。

    從一開始,他可能就預見到了人們會濫用智力測驗,所以他將智力測驗的結果命名為心智水平(mental level),而反對成為心智年齡(mental age)或者智商這些概念。因為他們認為智力得分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教育和訓練是能提高得分的,但是智齡和智商卻容易誤導人們智力是固定不變的。但現實的結果是,好記易用的智商早已深入人心,智力測驗幫助且禍害了人類社會一百多年。

    所以,下次大家在網上測IQ圖個樂呵就行,千萬別拿結果太當真。

    P.S:既然1905年第一套比奈-西蒙量表才問世,比較成熟的智力測驗都是自它開始的,那些網上流傳的所謂達芬奇、歌德、牛頓等人的智商,當然是后人意淫的產物。

    (文:小明)

    • 發表于 2015-10-22 00:00
    • 閱讀 ( 74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