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消失的記憶,可以重現嗎?

    我們人類的記憶-回憶機制與電腦的存儲-提取大相徑庭,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記憶就顯得如此迷人。

    “如果我們記得經歷的一切,其病態程度基本等同于完全失憶。”——William James

    我們常說人由記憶組成,你的記憶決定了你是誰。

    記憶和回憶機制如此復雜深奧,以至于人們常說自己“記性不好”。一方面是我們常說的“存儲-提取”功能比較弱,另一方面是我們的記憶和回憶復雜迂回,不像電腦、手機那么簡單粗暴。

    這里是10個與記憶、回憶有關的心理學知識。(以下內容參考Robert A. Bjork教授的著作,Bjork教授來自赫赫有名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1,記憶不會消退

    每個人都會遭遇記不起事兒的窘境,比如說忘了某人叫什么、法語“市政廳”怎么說、車停哪兒了。

    看上去記憶會消退,就像水果會變質一樣。但是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實際上,我們的記憶容量是無限的。任何存儲在大腦里的事情,如果不去回顧,它就會變得原來越難提取。消退的不是記憶,是大腦提取記憶的過程。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腦能記住它遇到的所有內容,但是為什么大部分內容我們都想不起來?

    2,遺忘是為了更好的學習

    乍一看,這個觀點很不合理,我們來設想一下:你有一個神奇的大腦,它能記住任何事情。當你想用這個神奇的大腦回憶一下車停哪兒了,大腦頓時涌現出所有你曾經停車的地方,在這一堆記憶中,你得一個個的揀。

    很顯然,你想要提取的信息是最近一次停車的位置。這就是我們記憶的真相:比起久遠的記憶,最近發生的事情重要的多。

    要讓我們的超級大腦轉的更快,效率更高,我們建立了淘汰機制,將那些陳舊的、沒用的信息一一淘汰,這套機制就叫“遺忘”。

    這就是為什么遺忘有助于學習:將無關緊要的信息封存,自然會留下日常最重要的信息。

    3,“消失的記憶”可以再現

    記憶不會消失,有些信息盡管難以再認,但還是可以恢復的。

    盡管有些事情經過很久都想不起來,它們依然存在,等著被再次喚醒。實驗證明,即使是經過了很久,無法再獲取的信息依然有可能被恢復。這就是為什么重新撿起舊的知識比學習新知識來的快得多。

    就好比你永遠不會忘了怎么騎自行車。我們記憶的規則不僅限于默會性知識(譯者注:又稱內隱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經常使用又難以用語音表達,比如做某個動作掌握的知識),對于記憶和回憶都是如此。

    4,回憶改變記憶

    我們回憶的內容必定基于已有的記憶,那么為什么說回憶會改變記憶?

    相比于其他記憶來說,對某個內容回憶一次,就是強化這部分內容。舉個例子,當你小時候,有一年過生日收到一架樂高太空船,你對這次生日記憶猶新,相比而言,你對其他生日的記憶就要淡許多。

    回憶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在構建過去——至少是自己能想起來的那一部分。

    不僅如此,如果回憶的內容發生錯誤,我們的記憶也會隨之歪曲。實際上,心理學家們正在進行植入歪曲記憶的實驗。

    如此便可得出一個有趣的觀點: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恰恰是由于我們選擇了什么樣的記憶。

    5,記憶是不穩定的

    顯而易見,回憶之所以能改變記憶,就是因為記憶不那么穩定。然而人們寧愿相信記憶是相對穩定的:我們忘了“我們會遺忘”這件事兒,我們會高估自己的記憶,認為自己今后不會再遺忘。

    對于學生來說,這尤其重要,學生們往往會低估自己應當投入的努力。高估記憶不僅會影響學習,還會引發第6個問題:

    6,預見偏差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想到一個絕妙的點子,我們認為自己一定不會忘掉,所以不屑于寫下來,結果不到10分鐘就忘得一干二凈。

    這個規律在實驗室中得到佐證。Koriat和Bjork在2005年做過一項研究:讓人們學習一組詞,類似于“light-lamp”。當被問及“過一會,我說light這個詞,你能不能想到后續的詞語lamp”,被試者們都很自信的認為沒問題。實際上在隨后的實驗中,當被問及“light”這個詞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詞語都有,比如說“bulb”、“shape”,和標準答案“light”大相徑庭。這種現象就是“預見偏差”。

    7,趁自己還記得住,趕緊學習

    當我們很快回憶起一件事,我們會覺得自己很聰明,反之則會覺得自己很愚笨。而在學習的時候卻恰恰相反,學的越快,越不會花功夫去反復記憶,有意思的是,當遇到艱深晦澀的知識,我們反而會去學。

    當人們反復回憶某件事,就會頻繁的構建、重建這部分記憶,我們對于這些內容記得越牢。當人們學習某項新技能需要反復練習也是同樣的道理,俗話說:熟能生巧,僅僅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勤加練習。

    8,環境對于學習至關重要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在某一特定環境中學習(比如教室),如果換一個環境,就很難回憶起所學的內容?

    那是因為環境對于學習至關重要:當你學習的時候,都有些誰,你怎么學的?

    我們發現,人們學習的時間越長,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了不同的方式,處于不同的環境中,學習的效果最好。當學習無法脫離環境的影響,所學的內容經過數年就會逐漸淡忘。

    筆者有位就職于大學的朋友,他信誓旦旦的說自己站在椅子上或者靠著墻的時候,復習效果特別好。對此我曾不以為然,甚至笑他很瘋癲,但是這方法確實有效。

    9,刷新記憶

    如果你要學網球,有兩種方案:方案1,第一周學發球,第二周學正手,第三周學反手;方案2,每天都練習發球、正手、反手。你會選哪個?

    從長遠來看,混合式學習記得更牢。對于默會性知識(比如打網球)和陳述性知識(比如委內瑞拉的首都叫什么,查查谷歌就知道了,是加拉加斯)都是如此。

    混合式學習有一點麻煩,起步難。舉個例子,你本來在練習發球,突然轉成正手,一下子就不知道該怎么發球了。你會覺得怎么這么難,于是反復的聯系,但是從長遠來看,混合式學習的效果是最好的。

    這種學習方式叫做“刷新假設”,每次我們切換學習任務,記憶就得“刷新”一次,如此,我們會記的更牢。

    10,學習是可控的

    實際上,我們常常會低估我們對于記憶和回憶的控制力。

    舉個例子,人們常常認為有些事情就是很難學,還沒開始就放棄了。然而恰恰是那些復雜學習方法,比如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切換各種學習任務、費心重建記憶,可以幫助我們記得更牢。

    而且,人們常以為過去的事情已經板上釘釘,不會再改了。事實上,我們回憶和解讀過去的角度是變化的。回顧的角度不同,決定了我們未來的道路。舉個例子,研究表明,人們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積極的回憶中,從而從負面回憶中解脫出來(Levy和Anderson,2008年研究成果)。

    總之,我們的記憶-回憶機制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我們無法像電腦一樣存儲-提取記憶,但這恰恰是我們人類記憶的迷人之處。


    (譯:小王子)

    • 發表于 2015-11-25 00:00
    • 閱讀 ( 64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