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這個題目不是噱頭,而是我一位來訪者真實的感受。
多少勇士,沒有倒在艱巨的工作任務面前,而是倒在了拖延癥上。拖延癥不僅給他們帶來學業、工作和人際關系等生活層面的糟糕后果,還給他們帶來情緒上的嚴重困擾——滿滿的負罪感、挫敗感,并且越來越討厭自己。我自己也曾是“戰拖大軍”中的一員,曾經火急火燎改論文到凌晨三四點,曾經因為屢屢推遲完成工作而自責萬分。基于自己的感受還有身邊伙伴的要求,我們組織了第一次關于拖延癥的沙龍。
如果我去參加一個關于拖延癥的沙龍,抱有的期待也一定會是“治好我的拖延癥”。最好能給個直截了當的“藥方”,一舉攻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已經有太多人給出了藥方。暢銷書里面關于拖延癥的數不勝數,僅我自己看過的,就有《拖延心理學》、《7天攻克拖延癥》等等。如果你去百度“拖延癥”,也會得數不勝數的藥方,某心理學網站的一篇名為《10個治愈拖延癥珍藏版心理技巧》已經有了20多萬瀏覽量。在我看來,這些藥方都很管用,也都沒什么卵用。綜合下來的感覺就是“臣妾做不到啊”。
【拖延癥?什么鬼!】
其實并沒有一個與拖延癥完全對應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在我理解來,拖延只是一種行為,而拖延癥則是帶有兩種明顯特征的拖延行為:
1.無意識的。明明計劃的很好,明明有能力完成,明明應該完成,鬼知道自己為什么那么不想做,拖拖拉拉。
2.有消極后果。也就是在事實層面和情緒層面有或多或少的消極后果。
也就是說,只有當你自己感覺不好并且想擺脫它的時候,它才成為一種“癥”。
【拖延癥的心理根源】
小伙伴們跟我一起分析了許多拖延癥的原因,包括完美主義、時間計劃有問題、討厭被委派任務、懶、沒造成過嚴重后果、干擾源太多、不喜歡、高估能力……可以說造成拖延癥的原因五花八門。我自己也被很多種解釋搞的眼花繚亂。在我看來,比較靠譜的解釋是這樣的:
1.成癮障礙。也就是“花大量時間在某些特定行為上(通常這些行為能即時滿足當事人一些基本需要或排解壓力),即使當事人明知道這種行為不好也要做,甚至最終當這種行為不帶來任何快樂感,也還是停不下來”。
2.抑郁障礙。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甚至沒力氣去做。
3.焦慮障礙。沒法開始做事,一做就焦慮,不做更焦慮,越焦慮越開始不了,惡性循環到崩潰。
4.自我認同問題。也就是根本不喜歡做那件事。這與你沒有很好地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關。
如果上述問題有哪個特別符合你,你可以深入研究下對應的解決方案,或者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也許你不需要這么多解釋,但是,不“對癥”真的很難“下藥”啊。
【藥方還是要給】
相信你已經受夠了我的廢話,到底怎么才能擺脫拖延癥?好,我來告訴你。不過,這是我自己的答案。
第一步:自我接納。
接納啥?接納自己不想開始做那件事的感覺,接納自己已經拖延的事實。
怎么接納?告訴自己:“我現在不想開始做那件事,原因很復雜,不都是借口”;“可能我打心眼里就不喜歡那件事吧,我要認真想想”;“我在那件事上拖延了,并不能說明我不好”;“經過調整,我可以做到讓自己滿意”。
請注意,自我接納永遠不等于自暴自棄。有小伙伴對自己要求很高,他們并不認為接納就能治好拖延癥,認為接納是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而消除拖延行為才是他們“戰拖”的目標。殊不知,對自己非理性的高要求恰恰是導致拖延癥的根源之一。“我的計劃那么完美,必須做到”、“沒按計劃做簡直是浪費生命”……,背著這些想法帶來的重壓,你怎么可能愉快地做事?只有先接納自己,才能從懊悔、自責、內疚等破壞性情緒中脫身,也才有機會開始你真正想做的事。
第二步:做,做,做。
做啥?并不是做你想拖延的那件事,可以是一個范圍內的所有事。給自己寫個清單吧,拋開“應該”,輕松一點,就是你想做的所有事情(我相信很少人會把刷微博逛淘寶列進去),可以挑個想要做的,馬上做起來。想法和感受能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行為反過來也可以改變人的想法和感受。你動起來、在做事情的時候,想法和感受就已經開始變化了,不一定一步到位,卻會慢慢好起來。如果,你真的真的不想開始任何清單中的事情,那么寫寫日記吧,把你為什么不想開始、把困擾你的東西一股腦倒出來。寫著寫著,你也會放松下來。
很抱歉,我真的沒法治好你的拖延癥,就像我不能代替你去生活。不過放心吧,即使還在拖延,你的生活也不會毀了。先學會理解自己、愛自己,“拖延癥”那個不怎么討人喜歡的小伙伴才會遠離你。總有一天,你也能體會到比做愛還爽的感覺。
(文:付迎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