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心路歷程:一周的工作讓你累的差點“狗帶”,平時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沒有明顯的區分,即使晚上睡覺也開著手機,以防錯過這樣或那樣的工作任務,快到周末時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歇歇;而一旦到假期,身體卻感覺并不舒服。這樣的情形你一定不陌生,每當休假過后,都不少人感慨“越休息越累”,這究竟是為什么?

1. 沒錯,玩得太嗨會讓你更累
假期終于來了,于是你開始執行各種計劃:瘋狂的游戲、聚會、戶外活動。如果你是這些活動的組織者,不免要比其他參與者擔憂更多,這使得自己的精神并沒有比工作時候更加放松;又或者你極端投入,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這導致你的生活節律被破壞——吃的混亂、睡得更少或者更遲。這會加重身體的負擔,表現在認知感受上就是比規律生活的時候更加容易疲勞。
2. 壓力沒有了,但是“休閑病”出現了
假期罕有電話和郵件,也不出門參與任何其他活動時,反而會變得不安、缺乏滿足感、疲勞,甚至于偏頭痛。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你可能是患上了“休閑病”。休閑病是在2001年有一位荷蘭心理學家提出的,雖然目前還沒有廣泛被承認,它的常見性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休閑病”在工作狂和高壓力人群身上最容易發生,它反映的是這些人具有從“工作態”轉移到“休息態”的困難。在工作中,需要頻繁面對各種壓力,人體處在積極的激活狀態,在生理上,人體會分泌一些壓力應對相關的物質,這包括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長期高強度的壓力使得人體適應了這樣的內分泌狀態,也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了損傷,免疫力被降低。一旦快速地轉移到休息態,這種內分泌的平衡就不再平衡,因為神經系統需要面對的壓力不見了。這種不平衡外化為身體的感受,就是“休閑病”。另外,我們的身體可能在平時的高壓力工作中就已經出現問題了,但是由于工作耗費精力,使得我們忽視了身體的警報,休息時候我們更多的關注自身的感受,才注意到這些疲勞癥狀。

發生“休閑病”,不是說我們的身體不需要休息,恰恰相反的,它說明我們的身體非常需要休息,短暫的假期都不能讓我們的身體釋放掉疲勞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需要檢討。“休閑病”不是休息的錯,而是長時間高壓力的錯,也是我們工作生活態度的錯。對于一些完美人格特征的人來說,高度的自我期望給自己帶來工作成就的同時,也給身體帶來了過多的壓力和緊張。而壓力、緊張,不像大多數人認識的那樣僅僅是感受/心理性的(換句話說,不是真實存在的,是需要克服的假象),它們還是生理性的。反映的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受到了考驗,我們的身體更有可能患上慢性的和神經性的疾病,并被病毒和細菌所感染。與其偏執的把完美視作目標,不如把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平衡視作目標,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工作中積極主動的調整和休息,最好不要抱有“工作日拼命干活,等到假期就徹底釋放”這樣的想法。不然,很可能得到了“拼命”,但是沒得到“釋放”。
3. 休息的罪惡感,你有嗎?
在這個貪婪的時代,很多因素使得我們在休息時候產生罪惡感。公司實行末位淘汰制度,又或者有很高的KPI要求,這帶給自己極大的壓力。于是我們在休息時間傾向于把電腦和手機總是帶到身邊,隨時檢查郵件、刷微信消息,希望緩解休息帶給我們的罪惡感。這讓我們并不能真正的在休息時間得到放松。越是如此不全心休息,就越難以在工作之中有優越的狀態,工作的效率就受到拖累,反饋過來更加重休假時候的罪惡感,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4. 周末只想好好休息,該怎么做?
綜合以上幾個部分的內容,實際上答案就很明顯。我們需要采取的是一種積極的、規律而且自律的休息方式。這包括按時休息,工作和休假時要盡量保持一致的作息時間,以及在工作中適當而主動的休息。在認識上不把休息視作工作的敵人而在休息時有罪惡感。根據認知方面的研究結論,一個成人可以保持一到兩個小時的注意力,如果是高強度的腦力活動,這一時間還要打折扣。所以在工作之中,最佳的方式應該是每半個小時的高效工作,或完成某個小階段任務之后就應該有幾分鐘短暫的休息。一天總體上有5個小時左右的高效工作時間,就足夠了,這已經事實上超越了大部分人的工作水平。
(作者:中國科學院博士、德國馬普學會博士DieEule,原創文字,轉載請注明出自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