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我們的大腦對負能量更感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宋 辛棄疾

    這首詞,大家耳熟能詳,說的是少不經事的兒時為了佯裝成熟以及成年人常有的愁容,而去尋找那些令我們不適與憂桑的情緒,這種狀況似乎是每個人都會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為何我們會主動尋求這些傷與悲呢?這與我們所希望的追求和擁有幸福與快樂,難道不是背道而馳嗎?原因在于,我們的經過數千年進化并令我們引以為傲的人類獨有的超級大腦鐘愛傷心、恐懼這些負面能量。什么?你不信!那就聽我娓娓道來。

    人的情緒,種類豐富多樣,喜怒哀樂懼,羞澀尷尬及不屑、、、、、、、情緒雖然繁多,但可大致劃分正負中性三類。男與女情緒不同,亞洲與美洲人相異,但人們都一直希望追求幸福與快樂。可無論是哪個性別與人種,處于哪個年齡階段,身為一個人,對負性情緒的感應程度與評價程度遠遠大于正面和負面情緒。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對桑心郁悶與恐懼這一類情緒更感冒。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遇到與感受的那樣:獲得快樂并不容易,讓人不快卻非常簡單;悲劇比喜劇更能對人產生巨大的震撼力。這也正是,在生活中,“喜大普奔”向來少,“悲催郁悶”每天冒的心理和生理層面上的緣故。

    來自心理學的腦電證據              

    2014年,西南大學心理學部袁加錦副教授帶領課題組采用事件相關電位法針對于人類大腦對負性、中性與正性三種不同性質的情緒的反應敏感性做了腦電方面的研究。此實驗將被試分為兩個組,一組接受負性情緒(極端負性圖片(N),中等負性圖片(MN),中性圖片(Neutral)如圖1);另外一組接受正面情緒(極端正性圖片(HP),中等正性圖片(MP),中性圖片(Neutral)如圖2)。得到圖1圖2不同的被試腦電腦電波反應。根據圖,可直觀的看出,和接受不同強度正性情緒刺激的被試相比,接受負面情緒刺激的被試,不同強度間的腦電反應差異較大(即敏感性較強)而且強度較大。不僅如此,負性情緒所產生的腦電波,所持續的影響和時間更為持久。我們很難習慣。

    而且相關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對負性情緒事件敏感性具有穩定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不受注意資源的影響。換句話說,不管是否意識到負性刺激的存在,我們高度發達的大腦都會尋找并察覺到,并誘發我們產生負性的情緒。我們大腦很難習慣這種負性刺激,緣何又總是孜孜不倦地尋找這種刺激呢?

    緣何如此?

    總而言之,人們對愉快刺激具有快速習慣化趨勢,而對負性刺激的敏感度卻很難出現習慣化。原因幾何呢?

    進化心理學認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特別是人類在正式進化成人類之前-猿猴時代,環境中無時無刻都存在著各類威脅。所以為了生存,人類對威脅性刺激,無論其強度如何均具有敏感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及時更迅速的發現危險并采取措施應對。對威脅的高敏感性有利于個體的趨利避害,更好的生存與適應(Caciopp ,1999)。而且習慣化已有獎勵(愉快刺激)有利于追求新的目標,發展自己

    負性情緒易感性的性別差異

    《葬花吟》曰: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黛玉葬花而落淚,李清照因秋日蕭瑟而發出人比黃花瘦的感嘆,為何女性對如此細微的事情如此敏感、細膩且負面?

    在性別差異方面,相比男性,女性更難忽視低強度的負情緒信息,女性更容易受輕度負性情緒事件的困擾。可以想象,在生活中女性可能相比男性更容易誘發負性情緒。這正是女性和男性相比更易郁郁寡歡、心情低落的原因。這也常常是更易患上抑郁等病癥的生理層面的原因所在。

    調控方式

    我們的大腦對負面刺激與情緒如此感冒,而且在生活中,不悅遠比快樂多,不悅的刺激和負面情緒不可避免,可我們所希望的是更多的快樂與舒適,這一矛盾能不能解決或者緩解呢?

    我們在調節不悅情緒時,可以采取兩種方法:表達抑制和認知重構。這兩種方法我在上一篇關于忍的文章中有所涉及。表達抑制就是采用壓抑自己情緒的方式不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可以理解通俗意義上的忍,而認知重構則是自我安慰,改變對負性刺激的看法,有點像阿Q精神勝利法。研究表明,這兩種方法都能使情緒得到了相似程度的降低,但表達抑制對負面情緒的調節速度比認知重評更快。不過,表達抑制只建議在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可能不宜長期使用。因為有許多來自西方研究證據顯示,長期使用這種方法和抑郁癥呈正相關關系。

    在緊急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采用表達抑制的方法,那非緊急境況下呢?

    答案是,采用無意識接受策略。無意識接受策略是指,通過呈現外在的不能引起個體察覺的信息達到個體潛移默化的接受的方式。舉個例子來說,勸說失去親人的朋友,我們更應該采用的不是一味的勸說安慰,而是陪他們看一些有關失去親人朋友仍要接受并要好好生活下去的一些文章或影視作品,這樣以無意間來改變消極的情緒和心態。

    我們的大腦對負性情緒如此感冒,如此鐘愛,而對正面的情緒太過容易淡化,這雖然有利于不僅保護自己生命安全和鼓勵我們不斷追求新的目標與下一個成功,但有讓我們長期處于低落、恐懼的陰霾之中并患病的可能性。我們需要善于采用表達抑制和無意識接受這兩種方法加以自我調節。

    • 發表于 2016-03-01 00:00
    • 閱讀 ( 61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