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一直自詡干凈衛生,還宣揚什么中國人不愛洗澡
對此我只能——

這個打臉的活我是最愛干的了......
古希臘其實就已經有沐浴,請注意!這可跟干凈一點關系都沒有,只是單純為了鍛煉下小體格。在羅馬帝國的時候,公共浴室出現了,卻成為這幫棍子淫亂的場所,一洗澡就淫亂。
而羅馬帝國崩潰以后的歐洲,一直過的是基本不洗澡和隨地大小便的生活。中世紀的歐洲,普通人基本上終生不洗澡,號稱是“千年不洗的歐洲”。只有修道院里為了懺悔才用冷水浴表示懲罰,另外就是為了治病才去洗澡。直到19世紀初,洗澡的人還被看作“病人”。早期教會曾有過指令:“對于那些好人,尤其是年輕人,應該基本上不允許他們沐浴。”4世紀時一位赴耶路撒冷朝圣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經18年沒有洗過臉了,因此她覺得自己最“純潔”。
直到19世紀60年代,倫敦這座城市還是到處臭氣熏天。僅僅因為霍亂,倫敦1849年死了14000多人,1854年死了10000多人,1866年又死了5000多人。城市里到處充滿了貓狗老鼠的尸體和各類動物的內臟與糞便(希望不要惡心到你)。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那些文質彬彬的西方近代紳士和淑女,都是肉體上充滿污垢、頭發里爬滿虱子蟑螂的,全仗著香水來解決問題(這能解決問題?)。要是把衣服都脫了,阿Q和吳媽絕對比他們干凈。
1665年夏天,查理二世和王室成員到牛津度假,一位古董商人的日記中寫道:“雖然他們看上去衣冠齊整、快樂,但他們非常無禮和粗魯。在他們離開時,所有的地方,煙囪里、書房里、臥室里、地窖里,到處都是糞便。”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粗魯,是因為當時的衛生條件和衛生習慣就那樣。而中國很早就根據各地的條件和風俗,普及了馬桶和蹲坑式廁所。至于貴族的如廁方式,看看《世說新語》,就足可想象了。

西方在糞坑里生活了千百年,受盡了骯臟之苦,病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后,乃覺悟到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借助工業革命和侵略擴張搶去的黃金白銀,開始普及現代衛生系統。其實中國無論廁所方面還是沐浴方面,一直在世界上是領先的。直到晚清,中國的赴美留學生到了美國后,他們要每天洗澡,美國人還很奇怪:“你們中國人怎么天天要沐浴啊?”那時候,也正是歐美開始轉變傳統的衛生觀念的時代。1899年,波斯特爾發明了直落式坐便器。大量盥洗架的制造,使歐美人民習慣了每天洗臉——這項移風易俗之舉,已經被有識之士呼吁了數百年。1916年后,由于陶瓷工業的突破,現代式樣的浴盆開始大量生產,歐美人有了閑錢,有了閑功夫,有了閑欲望,終于感覺到洗澡之樂,于是后來居上,變成了“干凈人”。
英國最早提到刷牙是在1651年,中國的清朝初年。伊麗莎白女王年輕時牙是黃的,晚年是黑的,比林黛玉和賈母她們落后多了。歐洲最早的牙膏是用煙灰木炭加蜂蜜做的,此前都用牙粉。不過延續千百年的沒有公廁和不愛洗澡的習慣,不是有了工業革命和搶了人家的金銀財寶之后就能立即改變的。18世紀時法國一個市政府在市政大廳舉辦大型舞會,租了51個夜壺,因為只打碎了兩個,被認為舞會非常成功。連市政大廳都沒有廁所,高雅的紳士淑女要借用夜壺來方便,其他地方可以想見了。美國直到1958年,84%的家庭擁有黑白電視機了,但擁有浴盆的人口不到100萬。也是在1958年,西德的調查人員走訪了一個小鎮的200戶家庭,看見了125臺電視機,但是只有3個浴盆。一位統計學家指出一個令人驚奇的事實:直到今天,倫敦還有五分之一的人基本不洗澡。至于飯前洗手的規定他們遵守得比較好,完全是因為在刀叉出現之前,歐洲人是直接用手抓取飯菜的。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東方人來看,確實是“蠻夷戎狄”之輩,不過這可能也有助于人家身強體壯,抵抗力強。吃飯生冷不忌,渾身長滿黃毛,生完孩子就干活,飄洋過海不暈船,有個頭疼腦熱的,沖個熱水澡就立馬痊愈了。

而中國很早就產生了清潔身體不同部位的專有詞匯:沐、浴、洗、澡等,跟洗浴有關的情節頻繁出現在史書和神話故事中,“沐浴更衣”早早就成了日常詞匯。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后,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中國人都清楚古代怎么洗澡的這個我就不多說了。有一點卻不可不說。
中國人在吃喝玩樂花鳥魚蟲中,把每一樣東西都精致到腐敗的程度,結果是物極必反,搞得家破人亡,當初人家八國聯軍臭烘烘地一路打進來,可根本不擔心中國人笑話他們衛生不衛生,只管殺人放火,誰打贏了,誰就是“文明”的代言人也。話說的這么多,還是希望諸位看待問題兩面看。
歡迎關注公眾號 歷史那點小事 或者搜索 crazylishi 我們談天談地,談電影,談動漫,談科技;嬉笑怒罵,品古論今,專挑你不知道的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