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盆友們有沒有聽過這樣的對話呢~~
媽媽,我餓了。
不是剛吃完午餐嗎?又餓了?不是我愛念叨啊,學習怎么就不見你像吃飯一樣積極呢?!
……

如果說孩子的運動量大、能量需求高,所以餓得快,這個理由大家可以理解,那接下來的場景則更符合今天的主題。與密友一起逛街吃甜點,覺得口渴,來一杯奶茶潤喉,喝完奶茶,覺得胃口大開,于是繼續吃烤串、煎餅,直到把肚子撐得渾圓,才意識到吃多了……所以,為什么明明剛吃完東西,卻很快又餓了呢?

當然,心理層面的因素不可忽視,像精神壓力大、情緒低落等,會激發壓力荷爾蒙產生,進而引發大腦皮層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求,或因為被食物的精致外表和誘人味道吸引,而產生進食欲望。
但,“剛吃完又餓”僅是心理在作祟嗎?并非如此。或許,是身體發出信號,提醒你在飲食中出現誤區了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怎樣的飲食習慣會讓你陷入“吃完又餓”的困境呢?

1.高GI飲食
所謂GI,是指食物的升血糖指數。GI值越高,則進食該食物后,血糖上升的速度越快。像糧谷類(主食)的GI值一般高于肉蛋奶(蛋白質類),水果的GI值高于蔬菜類。高GI飲食的缺點是,進食后引起血糖的大幅度升降,而快速產生困倦和饑餓感。90%以上為主食(特別是精制白米面)的一餐,如素炒面+大餅,易導致“吃完又餓”。
改善:用雜糧薯類替代部分主食,并搭配蛋白質和果蔬類食物。

2.進食熱量不足
單位體積而言,液態食物的熱量低于固態食物,像一碗粥的熱量小于一碗飯,而本身含水量高的食物,像蔬菜,也屬于看上去分量足而實際熱量低的一類。因此,若進食了此類食物,出現“吃完又餓”的情況也十分正常。要是午飯吃了一大份青菜麻辣燙+一碗粥,就很容易“吃完又餓”哦。
改善:用固態食物替代液態,以增加單位體積熱量。

3.飲水量不夠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男性和女性的推薦飲水量分別為1.7L和1.5L,但很多現代人都因為工作忙碌、未察覺身體缺水而做不到。飲水不足不僅不利于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引發饑餓感。下午2~3點是饑餓感高發期,可能是午餐高鹽、飲水不足,導致的“虛假饑餓感”。
改善:保證每天充足飲水,產生饑餓感時,先喝一杯水,如未改善再考慮進食。

4.睡眠不足
熬夜、失眠所引起的生物鐘混亂,會減少瘦素(起控制食欲作用)分泌,并刺激胃饑餓素、腎上腺素大量產生,進而影響到大腦對饑飽狀態的正確評估,最終導致暴食。如果長時間都是夜間12點后入睡,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就會導致睡眠不足。
改善:晚上十點半前入睡最佳,盡量保證睡眠質量。
不知道是否有一項戳中了你的小心臟呢?如果有,那真是萬幸,因為你找到“吃完又餓”的癥結,也不會再把“假饑餓”當成“饑餓”而大肆進食了!
(作者: Miko(黃妧婷)華南理工大學和臺灣國立大學食品學士、廣東營養學會高級營養師、慢病調理師、《廣州日報》、《廣東中煙報》健康欄目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Mac2bHealthy)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