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地獄之門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房間》,這部電影獲得了很多獎項,在剛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中,其中的女主角26歲的布麗·拉爾森,更是憑借在《房間》中的出色發揮擊敗了凱特·布蘭切特等大熱門,獲最佳女主角獎。

    故事講述了女孩喬伊被鄰居所騙,之后被囚禁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長達七年之久。在此期間她遭到強奸,并生下了兒子杰克。喬伊在每次Old Nick(囚禁者)來到房間時將他藏于衣柜。最后終于有一次機會,杰克逃出房間,母親最終也在警察的幫助下獲救。

    然而這不是電影,或者說這樣的事情并不只是電影。

    在網上找一下,就發現這樣的事情并不罕見。這些人是變態嗎,從某方面來講是的,但是我相信,他們在大部分情況下和正常人無異,否則他們就難以將這樣的馬腳藏住10余年之久。也就是說,他們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看過《房間》之后,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件事。

    高中的時候,我還在玩一個游戲——《模擬人生3》(誰說男生不能玩經營養成游戲了…),這個游戲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你通過創建自己的人物,然后在游戲中的小鎮上開始生活,整個游戲幾乎就是對于真實生活的模擬。你可以在游戲中努力賺錢,去搭訕小鎮上的姑娘,玩的好的話可以一路當上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算是一個蠻溫情的游戲吧。

    當初就是瞎玩,偶爾也上百度貼吧上去看看那些大神是怎么玩的。大神的設計的人物都很漂亮,而且會讓游戲按照自己的“心理劇本”發展。

    還記得有人發過一個這樣“心理劇本”的游戲故事,當時模擬人物已經在小鎮上步入富人階級,娶了一個白富美的妻子,住著大大的house,但這只是表面的光鮮。模擬人物還同時與小鎮上的很多姑娘保持關系,還為其中有一個姑娘買了一間房子(由于游戲的金錢設置,這間房子非常小),里面還住了和6、7個他們的私生子,房間里面異常擁擠。

    幾年之后看過《房間》,突然發現這兩個情景竟有驚人的相似。

    是啊,有什么區別呢,只是一個房間大一點罷了。

    其實在構建自己的模擬生活的時候,我們構建出來的游戲情景會帶有自己“人格的投射”。我們會將自己的愿望、需要、氣質風格表達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在心理咨詢領域,有很多測試和治療方式就是以此原理為基礎。比如“故事療法”讓咨詢者根據線索組織一個故事,然后治療師就可以根據他們創作出來的故事發現那些隱藏在潛意識中,難以表達和實現的欲望,并讓這樣的欲望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出來,達到治療的目的;“沙盤療法”讓咨詢者在一個沙盤中擺放場景,然后通過對場景的解讀,發現咨詢者的問題。

    細細窺探一下的話,其實就會發現人們在潛意識的深處都有著相似的欲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地獄之門。

    而且,這扇地獄之門在某些環境中,隨時都有洞開的可能。

    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做過一個有關服從的實驗,但是他讓參與者相信,他們是在做一個有關于學習和懲罰之間關系的實驗。他會讓參與者不斷地提高電擊的電壓來電擊對面的人,直至450V(致命,實際上實驗沒有危險,對面的人被電擊后的表現是表演出來的,但參與者并不知道)。但是在電壓提高到300V之前沒有人拒絕服從,最后有65%的人一直將電壓加到了450V。

    拓展閱讀這個實驗: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yqg8bmOKIp-nRko9qR57-wBmxtWXt2pu7BjZDQ7u6pbItHIrH-RQO3F1FqZjytUAP4f0mFmlhqzvIgMqTt5s_

    在某些情況下,你的理性與道德實際上不堪一擊。

    然而絕大多數人卻并不相信這點,當我還是一個心理學初學者的時候,我把我對于這個心理學實驗的震撼講給我的朋友們聽,他們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怎么可能啊,都知道人家要被電死了,不可能還往上加電壓的!”“嘿嘿,就算你說他們都服從了,但是我是絕對不會服從的···”。人們總喜歡高估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并天真地認為它們會在任何情境下運行良好,從意識上否認心底存在的地獄之門。

    然而,這恰恰是最可怕的事情。因為你否認這樣的存在,所以跟本就不知道它會在什么情況下被打開,而相反,理性的人會承認自己這樣的局限,然后避免自己陷入可能引發惡的環境之中。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會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拿戒煙來舉個例子,其實那些在戒煙之前認為自己戒煙肯定沒問題的人,恰恰是最難戒煙的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意志力是怎么運作的,也很主觀地斷定戒煙的難度。

    從圣人到罪人

    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努瓦·莫林和戴爾·米勒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曾讓一批被試評價一個明顯帶有性別歧視句子的認可程度,有一部分被試會嚴厲反對這樣的陳述。在實驗的后半部分,研究者讓同一批人作為面試官進行一個模擬面試,這個面試崗位之前基本上都是男性主導的。實驗的結果很出人意料,恰恰是那些在最開始明顯表達反感性別歧視的被試,在這個模擬面試中帶有最強的性別歧視傾向。

    因為他們在認知上對自己的性別觀念很自信,所以便在意志上放松了對于自己行為的監控,這叫“道德許可效應”。

    心中的地獄之門,就像房間中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這是一句英國諺語,意思是房間里明明有一頭大象,但是房間里的人就是假裝看不見這頭大象,不去看它,不去討論它,也繞著它走。引申為如果一個事情比較敏感,大家都不愿意不敢去討論他,明明這件事就是實打實的發生了,但是大家都像它并不存在一樣。不去談論它,也不談論是否應該談論它。

    但大象就在那里,也請不出去,忽視它并不能阻止它,會在某一個未知的時刻咆哮。


    各位讀者可以直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腦子有話講”

    • 發表于 2016-03-24 00:00
    • 閱讀 ( 72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