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為什么害怕獨處?

    仔細想想這個畫面:蜘蛛望向前方沒有橋梁的巨大裂谷,它沒有因為看似無望的情境而手足無措,而是積極地反求諸己,運用它天生的活力搭起一座橋。狄更生將此稱為“珍珠之絲”,蜘蛛利用它自己的能量穿越深淵。

    詩寫得好,“我們的心靈就是絲,絲,絲”,足夠讓我們應對生命的挑戰,面對任何可能。我們需要的橋梁都能從自身尋求,需要造多長的橋都造得出,沒有限制。我們也相信,我們吐出來的蛛絲一定能抓到某一點!

    這首詩證實了我們生命能量的存在,也認為我們都有足夠的內在絲線(心理資源)幫助我們橫渡任何峽谷。當我們談及害怕獨處時,就必須從這一點開始。

    1孤寂感源自內在匱乏

    害怕獨處最糟的部分,就是以為自己沒有“絲線”,認為內在沒有足夠的資源,不能吐絲造橋。這就是神經質的獨處恐懼中會產生孤立感的真實意義。你會深信自己一定有過錯:“我孤單一人,是因為我沒有東西可以對別人付出。”

    害怕獨處的感覺,只是對兒童早期的匱乏的反應。因為以前沒有人讓我們展現這種能量,所以我們從小就開始懷疑自身的潛力。在兒童時期完全受家長控制的人,可能會有“服從是生存的唯一方式”的認知。

    兒童心理學家艾麗斯·米勒說:“被教導要服從的人,怎么可能單獨面對生命的景象而不感到空虛?”

    如果你從小就聽大人說你的感覺不重要,這樣的說法會直接貶抑你的生命能量,你會比較容易產生孤寂感。當你持續被要求走開,甚至因為你“很壞”而被趕回房間時,孤寂感也比較容易產生。此時你可能會把“孤立”與“不好”連在一起。“他們不喜歡我的時候叫我走開,所以當我被孤立的時候,我是不被喜歡、也不值得被喜歡的。”

    如果你在小時候長期處于單調乏味和缺乏刺激的狀態中,父母把你丟給玩具,而不是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來幫助你,讓你的力量活躍起來,或讓潛力得到激發,你之后也比較容易感到孤單。

    如果這么多年來,你不曾努力通過鏡像來認識自己、自我滋養,那么你的絲線就會變質、毀壞。舉例來說,一個習慣靠依賴親密關系或成癮物質來處理獨處的人,很可能會失去取用內在絲線的能力與渠道。害怕堅持立場或害怕依自己最深的需求和欲望來行事,換言之就是沒辦法做自己,那么最后的結果,可能是會對獨處感到恐懼,“他們會為了這件事而遺棄我……”

    2哪些情緒讓你害怕獨處

    一旦獨處與恐懼相連,后果就是孤寂感。孤立、隔離的元素,正是恐懼發生的起點。孤寂感會出現,是因為你把“我實在沒辦法照顧自己”的想法,添加在了獨處之上。

    你可能會用情感關系作為你躲藏的地方,“我對親密關系沒有任何恐懼,我需要感情”。但是在“勇氣”的表象之下,很可能是“我實在太害怕獨處,所以時時刻刻都要是‘我們’,找另一個臂膀讓我依靠”。

    以下的想法可能會潛伏在害怕獨處的情緒里:

    ●因為沒人要我,所以我只能自己一個人。

    ●沒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我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給予。

    ●這件事我一點辦法也沒有。

    ●我完全無能為力。

    ●事情絕不會變好。

    ●我覺得自己不如那些有能力過快樂人生的人。

    ●我被限制了。

    ●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我也許會感到悲傷。

    ●我可能會有恐懼感,而且會被這樣的感覺擊敗。

    ●也或者,我沒辦法做什么事來改變它。

    當你把“動作”看做“互動”時,就有可能出現孤寂感。比方說,當你走進房間時,發現你的伴侶正在看書,沒有抬眼看你,而是繼續埋頭書中。你可能會把她沒做出來的動作解釋成:“她不在乎我,我對她不重要,我甚至不值得她把眼睛從書本上移開,看我一眼。”

    孤寂感來自這樣的恐懼或想法。我覺得被排斥、被孤立,而且感覺很孤單。

    很明顯,你在一段感情中形成的孤寂感,會比你在單身時形成的孤寂感來得強烈,也更加嚴重,因為這牽涉到被你特別在乎的人所排拒。狄更斯的書會比我更有趣嗎?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曾說:“如果這張臉只是在看別的地方,為什么我們要想成這張臉是故意轉開?”

    3其實我們有足夠的能量

    從心理學來解釋,成人認同的內在,具有無限生命能量的核心,它的心理界線是我們所知曉并加以維護的,但它的靈性界線卻是無邊無際的。靈性的界線,還有健康的心理界線,都不會限制內在生命力的核心。這就是我們自己——跟蜘蛛一樣,永遠擁有夠用的絲線!

    如果你開始運用內在的能量,你就能找到活力,跟那只不吵不鬧、有耐心的蜘蛛擁有相同的生命力。事實上,每一朵玫瑰、每一只蜻蜓都在做相同的事。它們全都歡天喜地地活出了它們的生命核心。生命核心一方面受到保護,另一方也不需要任何保護。但如果你的做法是“我不完整,我需要別人或其他事情才能讓我完整”,那么你就沒有機會找到那些在內心等待你發掘的絲線。

    有兩個矛盾會浮現。第一個就是:我被外界排擠了,但其實并沒有外界!存在是一種同時發生的經驗,不管我有沒有察覺,我跟外界確實有連結。認為每一件事都各自獨立且不相干的感覺,只是一種幻覺。

    第二個矛盾是:我們只有在自己感到空虛時,才會發現空虛的存在。當你跟它相處時,單純地允許自己注意空虛而不是逃開,漫長而孤寂的夜晚只是拉開了空虛的序幕。你的內在會有一股可靠的能量,你看不見,也不會輕易地找到它,因為它不是一個“它”。它甚至也不在內在,因為根本沒有內在或外在。你就處于其中,就像葉片處在某個環境里一樣,你屬于整個環境,這個整體環境的一切全都環環相連。所以,你以為的隔離嚴格來說并不存在,這是人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

    經過選擇的孤寂則具有無盡的連結,這是孤寂的相反面,因為在孤寂當中是沒有連結的。一名僧侶,當他相信冥想有益于周遭世界時,他會對世界形成連結,而不是隔離感。他的孤寂是歡樂的,而不是孤單的。


    幽俊雪雨,紅塵有幸應識你~  個人微信號:huujhmn

    • 發表于 2016-04-08 00:00
    • 閱讀 ( 101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