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但是一代名相,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而且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包括行政、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實屬古今第一人,確實是個天才,是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還是歷史上的道德表率,是個道德的化身,在歷史上具有道德完人的形象。相對于漢末強臣壓主,綱紀傾頹,人皆為虎狼羊犬,及至曹魏代漢,司馬晉代魏,紛亂擾攘,而諸葛亮卻能夠對蜀漢忠心無二,鞠躬盡瘁,一輩子執著于興復漢室的理想,更父子孫三代效命漢室,死而后已。在那個群雄四起,天下大亂,人不知道德為何物的年代,至為難能可貴。
在當時,興復漢室有點類似今天的振興中華,確實具有崇高的意義。后來代漢的曹魏和司馬晉,都是得國不正而且與民無恩,這樣諸葛亮就更加令人懷念,因為人們自然要認為,如果諸葛亮的理想實現,那么中國就可能重現大漢盛世,重見漢官威儀,人民也就不用受那么多的苦了。
軍事上而言,軍事造詣頗深的毛澤東對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歷史功績是肯定的,但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態度。這是為什么呢?
熟諳歷史與軍事的毛澤東分析事物確實有其獨到之處,讓人無法不佩服其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功力,總是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他曾多次指出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嚴重過失,認為諸葛亮的最終之敗怨不得天時,失敗的根源在于其軍事戰略與實踐的屢屢失誤。
諸葛亮雖然有杰出成就,同時又是有欠缺的,對此我們應該給與客觀認識,不應該盲目崇拜。他可稱為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戰術家、軍事技術家、軍事管理家和軍事理論家,但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戰略家和軍事謀略家。他“帶兵”、“練兵”的能力一流,但是“用兵”的能力是不足的。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純粹是個年輕文士,年齡只有26歲,也從來沒有經受過軍事方面的訓練,所以并不知兵。劉備生前,終其一生一直把諸葛亮當作蕭何來用,從來沒有讓他獨立統軍打過仗,每次出征也從來不帶他。因此諸葛亮在軍事上也一直缺乏實際鍛煉,這樣劉備死后諸葛亮獨立統軍時,就體現出軍事經驗方面的嚴重不足。
史上所稱的“六出祁山”,戰略攻魏只有四次,每次行動都在魏方計算中,所以魏國每次都輕松取勝。考察六次對魏用兵的過程,可以發現諸葛亮是從一開始的很不成熟,然后逐步走向成熟的。
諸葛亮奇謀為短的局限始終無法克服,因為這種才能來自于天賦,后天無法學習;又取決于個人特質,難以更改。缺乏當機立斷的品質,在戰場上缺乏創造戰機、把握戰機的能力,所謂“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在攻魏的過程中犯下了很多低級的戰略戰術錯誤,以致連年攻戰而一無所獲,空使國力虛耗。
但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某些方面也有極高成就:
——諸葛亮推演兵法,發明了八陣圖。司馬懿按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說明他是一個優秀的戰術家。
——諸葛亮損益連弩,發明木牛流馬。“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說明他是一個杰出的技術專家。
——諸葛亮治軍,“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渭濱屯田時)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說明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管理專家。
——諸葛亮留下了很多軍事論述,說明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理論家。
不過,他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戰略家,也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謀略家,處處被人算計,難以建功,這是一個遺憾。諸葛亮善于帶兵,善于練兵,但是不善于用兵,“用兵如神”這四個字和諸葛亮始終無緣。

當一個歷史人物成為文學中的人物,成為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后,他就成為了一個抽象的象征,他的歷史真實面貌如何已經是另外一個概念,三者各行其是可也。
本文編輯:美唄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