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多殺一些腦細胞、多打幾個問號就能給出正解的時候,為什么我們卻給了最“敷衍”的答案?明明多搜集一些資料、多列幾條信息就能找出真相的時候,為什么我們卻隨隨便便交了答卷?
大腦已經“懶”出法則了,而這些一言不合就“串場”的時刻,你又能發現幾個?

世界太復雜,而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想太多又好累,為什么不簡單一點呢?
便利法則
我們會根據一件事進入腦海的容易程度來做出判斷。#換言之就是抓住了腦海中第一個亮起的小燈泡,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我們都知道,看似相同的癥狀有可能對應著不同的疾病,而醫生下診斷時,也會或多或少受到“便利法則”的影響——越容易跳進ta們腦海的診斷分析、就越容易出現在你的病歷報告上,而那些醫生大大們“不太熟”的疾病診斷就只能是一個個老實“排好隊”,等前面的(診斷)可能性被“干掉”了就有它們“出頭”(被提取)的一天了。#對于經驗豐富的醫生來說,這未嘗不是一件節省大家時間的好事,但對于某些只背重點的半吊子來說,這個法則的存在就有點讓人心驚肉跳了

象征性法則
我們會根據事物與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來加以歸類。#比如對待不熟悉的吃瓜群眾,我們上去就是直接歸類、打標簽。
就像我們一般會認為北方人比較高大,南方人相對嬌小。所以當你看到符合前者的形象時,第一反應一定不會是別扭地認為對方屬于后者。而這里的“典型事物”就是“形象高大”,與這個認知更相近的就更容易被劃到“北方人”這一框架里。#象征性法則方便我們快速給各種人上「標簽」,但要是不小心標錯了就等著收白眼吧

錨定與調整法則
我們通常會以一個數字或數值為起始點并依據這個起始點進行調整,但這種調整往往不充分。#錨住了就別想再調準
以車輛估價為例,假設我們要影響一個人對某件商品的價值判斷,我們可以怎么做?使勁介紹它的附加價值、品牌優勢?或者先行給出高估價、放好錨點?一般情況下后者更容易影響他人的判斷,因為對方在聽到高估值時會不自覺地開始尋找證明高價正當性的理由,自己本來的估價也會跟著往錨點方向偏轉。
我知道世界那么大,但你能不能都去看看得先問問你的認知系統答不答應,每個人的認知資源都是有限的,要是不想被又亂又雜信息源煩到爆炸,就得接受大腦會偶爾鉆空子偷懶的設定,我們能做的啊,只能是抓到紕漏時再去補救咯~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