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問“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有什么方法克服嗎”等類似的問題。這往往會讓我有點為難,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答吧,又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不答吧,又怕看到別人滿懷希望地過來問,卻又失望而歸。下面就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這個問題基本上是自我認同的問題。所謂自我認同,指的是自己認可自己,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有能力的、值得愛的、漂亮的、帥的等等。這是青春期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因為經過青春期后就會進入社會,就會面臨“我拿什么來成家立業”的難題。如果無法自我認同,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或不值得愛的,從而在走向社會后覺得矮人一截,無法輕松地在社會上立足。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產生自我認同的危機呢?
自我認同問題是東西文化沖突的最突出問題之一。在東方文化中強調共性,即你要跟別人一樣。不一樣就會受到攻擊,所謂“槍打出頭鳥”就是最好的注解。所以很多人不敢脫離共性來發展個性,尤其是乖孩子。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性,強調的是我跟別人不一樣,不一樣才是我的價值所在。個性也是人性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我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況且要在現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立足,必然要求發展人的個人價值。于是在強調共性,犧牲個性的東方文化中,就形成的共性和個性之間激烈的沖突,到底是要做個充滿共性的人還是個性的人呢?終日左右搖擺,讓人痛苦不堪。
自我認同危機是中國傳統教育中強調改正缺點的結果。在學心理學之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中國人這么注重改正缺點?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人都會指出你的缺點,希望你能改正。然而這是一個很悲劇的事情,只要我們仔細想一想,改正了一輩子的缺點,還是缺點,并沒有因為我們改了一輩子就變成了優點。更悲劇的是自從我們開始改缺點,我們就只記得我們的缺點,而忘記了我們還有優點,尤其是天賦。于是一輩子都在改正缺點中度過,過得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唯恐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好像有了缺點就會失去所有似的。失去了本該意氣風發地發揮天賦的生活,陷入常常懷疑人生的意義,虛度光陰的懊惱中。
自我認同危機也是一個無法得到他人認同的結果,尤其是父母的認同。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否定教育和攀比教育非常有影響力,父母對孩子的肯定非常吝嗇,好像一夸孩子就會變壞似的。其實這樣教育的實質是為了控制,中國父母不給孩子肯定和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是一種控制孩子的集體潛意識。沒有特長和充滿缺點的孩子很可能根本無法離開父母,去獨立生活和在社會上立足,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扶持。這些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一般都會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而且一做就是一輩子。可是即使做了一輩子,你得到的還是否定。可是人就是這樣,你對他越不好,他就越離不開你。有時想想,人還是蠻悲劇的。
在精神分析中有個術語叫“固著”,說得是人雖然長大了,但心理還是停留在發生創傷的階段,無法同步成長。自我認同危機也一樣,這些人都“固著”在尋求他人認同的階段,尤其是父母的認同,并把想讓父母認同的需要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而無法進入自我認同的階段。即使你進入了青春期或成年期,也無法完成自我認同的任務。因為除了缺點,你根本沒什么東西可以自我認同。而缺點帶來的往往是著急、上火、自卑和無奈。常常發出類似吶喊:我該拿什么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茫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在社會上隨波逐流,很難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到最后,只能發出“命該如此”的哀嘆,然后了此一生。
那么,發生自我認同危機的時候,該怎么辦呢?一個辦法就是靠運氣,碰到一個欣賞你的人,比如知音。另外一個比較靠譜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匹配的心理咨詢師。
文/壹點靈心理咨詢師 郭洪彬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