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廣東徐聞縣有人遭遇了巨型青蛙。這家伙據說有八斤六兩重,村里人都說,這是遇到蛤蟆精了!于是,趕緊放生了。這么大的青蛙真是很少見。那,這事是真的嗎?這么大的青蛙是怎么來的?
發育應該正常噠
諸君請看,雖然當事人是用手機拍的,然后由媒體爆出,看起來還是把這蛤蟆倒提了,好像還穿了繩子(少兒不宜啊,捂眼 XD)……但,真的很大。難怪會被當成蛤蟆精。
不過,從圖上看,青蛙的身體對稱,四肢健全、完整,應該與很多網友說的被污染、寄生蟲等影響了發育、造成巨大化之類的說法是無關的。因為,如果是這類原因,通常會表現出明顯的肢體或骨骼發育異常。
事實上,蛙類這些年也確實有很多發育異常的研究,那些發育異常多半是這樣的:

是不是有點恐怖?這些奇怪的發育異常最開始被認為是由于紫外線、化學物質等造成的。雖然后來顯示紫外線雖然在實驗室能夠造成一些異常,但是在野外,這并非主因,也沒有化學污染物與這些發育異常關聯的證據——一些大量出現蛙類異常發育的地方,環境卻相當好。而且這玩意兒(如多趾)后來在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的兩棲動物化石上都發現了(Wang et al., 2015):
因此,今天,大多數研究都把蛙的身體變異歸結于一些寄生性的吸蟲(Riberoria)。它們把蛙作為中間寄主,現在蝸牛中發育,然后感染蝌蚪,使蝌蚪向青蛙發育的時候肢體異常。而發育異常的青蛙活動能力大大減弱,這就如了吸蟲的意——這些青蛙很容易被鳥類捕食,然后吸蟲就可以趁機感染、寄生到鳥類體內。它們的卵又被鳥類排回到水中,再去感染蝸牛,由此進入下一個生命循環。
當然,這并不是說現在的環境污染沒有責任。現在蛙類的畸形發生的頻率正在上升,這很可能表示環境污染等因素也許降低的蛙類的抵抗力,使得它們更容易被吸蟲感染。
“蛙精”可能是牛蛙
因為這次的報道只有一張圖,很難看出是哪種蛙。不過,這只蛙,很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北美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原Rana catesbeiana),也可以叫美國牛蛙,原產于美國東部。牛蛙因為叫聲低沉,類似牛叫而得名,也確實可以長得很大。北美牛蛙的體色變化很大,從棕色到帶有綠色都有,通常背上會有顏色更深的斑點或斑塊;腹部一般是白色或黃色,有些個體會有斑點或脈狀的斑紋;它們的后足有蹼。它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的100種最具有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之一,原產自北美,目前已經入侵到很多地區,包括我國。
事實上,我國應該算重災區,我們很久以前就把它們當作經濟的肉食蛙類引進了……北美牛蛙有記錄的入侵時間是1959年,更大規模的入侵事件則發生在改革開放后推動的特種養殖。那時候沒有什么生態意識,牛蛙養殖非常粗放,因此有很多牛蛙從養殖場逃逸了出去,從而使它們有機會形成自然種群。特別是這次“蛙精”的發現地點,廣東省,這里的環境非常適合北美牛蛙繁殖,甚至不亞于它的原產地(Ficetola et al., 2007):

這些家伙是精力旺盛又毫不忌口的捕食者,只要它們的嘴巴能夠塞進去的動物,它們就會盡量把它吃進去——昆蟲、小魚、小鳥、小蛇,甚至是其它蛙類都是它的食物。而這家伙個頭又大,嘴也咧到了后腦勺,能吞下很大的東西,對本土生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甚至,它的蝌蚪都對一些小魚有威脅。

還有疑問
盡管牛蛙可以長很大,從嘴尖到腚可以超過20厘米長,后腿長也可以超過20厘米。但是牛蛙的一般體重為0.5千克,也就是一斤,有些大的能到0.8千克,也就是一斤六兩。但是,這個重量還是和報道中的八斤六兩有很大出入,差了四五倍之多。事實上,還沒有確切的記錄表明有蛙能達到這個重量,即使世界上最重的蛙類,非洲的巨蛙(Goliath frogs,下圖)最重也就是六斤多一點,還瀕臨滅絕了……即使這樣,分量還是短了一點……

不過,外國確實有人曾經聲稱捕捉到過大牛蛙,而且還是11磅重,算下來差不多10斤。這個分量很OK,也恰好是牛蛙!不過,那張照片和新聞這張照片有異曲同工的地方,那就是圖少,而且不夠清晰。就是下面這張:
這個大家伙還臟兮兮的……但是,很多人質疑這張照片造假——倒不是說它是PS的,而是認為它使用了攝影技巧,也就是,讓蛙盡可能比人更貼近鏡頭,這樣會讓蛙在照片里看起來更大些。顯然,廣東發現的這個“蛙精”照片,在拍攝的時候也有這樣的嫌疑。因此,該報道關于蛙的大小和重量可能有水分,真實性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