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中,包含人類在內均有自然壽命,有的物種壽命長,有的則壽命短,而壽命能長達100~300年甚至更長的卻很少見。
在這少數動物中,烏龜是最典型的物種之一。
從廣義上來講,影響生物壽命長短的分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也叫外因和內因。
在生物學研究史上,科學家們早年前便發現了決定生物壽命長短的最為關鍵的先天因素。他們發現,包含人體在內的動物細胞中,位于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即DNA)末端,一種名為“端粒”的DNA-蛋白復合體,它以與端粒結合蛋白共同構成的“帽子”結構的特殊方式,保護著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的分裂周期。
端粒會隨著細胞分裂的次數而逐漸縮短,當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細胞便開始老化直至死亡。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證實了這種端粒的長度決定著生物的壽命。端粒越長,生物的壽命越長,端粒越短,則壽命越短。因此,端粒也被科學家們稱之為“生命時鐘”。

動物的胚胎細胞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有著規律的分裂周期和次數。它限制了細胞繁殖的代次以及生存年限,比如,人體的胚胎細胞能分裂到50代,然后便全部衰老死亡。
相較于大部分動物,烏龜具備著得天獨厚的“長壽基因”。它不但“生命時鐘”長,胚胎細胞的分裂代次更是能達到110代左右。因此,在先天因素上,它比一般動物的壽命都要長。
烏龜雖屬爬行動物,但它擁有著其它爬行動物所沒有的顯著特征。
龜殼,堅硬而厚實。它不但能保護烏龜的五臟,在面臨外界危險時,它還能覆蓋住頭、四肢和尾巴。這一強大的外形構造,使得烏龜在面臨敵害時,不用“疲于奔命”,而只需將身體縮進龜殼里,那些敵人們便“無從下口”了。不過,也有人將“縮頭烏龜”比喻為人膽小、懦弱的表現,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烏龜的這種“先天優勢”,何嘗不是自然界對它的一種饋贈呢?

另外一個影響著生物界壽命的因素便是后天的生活習性(后天因素)。
大量的劇烈運動,能迅速消耗體力,從而加快身體機能的新陳代謝。烏龜不但行動緩慢,更是一個十足的“懶惰鬼”。它一天里的運動量極其少,因此,它的體能消耗小,新陳代謝也就變得極其緩慢。
烏龜不但“懶于行動”,它還是個“瞌睡蟲”。它一年里既要冬眠還要夏眠,一天就能睡15個小時以上,全年有10個月的時間都是在睡覺。不但如此,烏龜“懶惰”的程度甚至超乎想象,它可以數月不吃不喝,而長期待在一個地方不動。當然,這和它擁有著超強的耐饑餓能力有關。
烏龜的這些習性,導致它可以對外界的惡劣環境應付自如。比如,它可以通過冬眠來抵擋嚴寒,而夏眠,則可以讓它以此減慢心跳和呼吸,從而平安渡過炎熱的夏天。
不論是先天因素還是后天的生活習性,烏龜能成為動物界中的“長壽者”,可謂實至名歸。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網站
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