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當地球不能居住,怎么拯救人類?

    讓我們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地球上的各種災難越來越頻繁,火山爆發、地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逐漸淹沒了陸地……地球變成不適于居住的星球只是時間問題,我們不得不逃離“瀕臨死亡”的地球,尋找替代的棲息地。

    現在讓我們以一種樂觀的態度認為,至少在地球不適合居住之前,我們發明和掌握的技術足以帶領人類物種離開地球。那么,即使人類絕跡于地球,人類物種也不會滅絕。


    去往哪里?

    移居外星球是人類一個長久的夢想。如果能移民外星,我們該去往哪里呢?

    很早之前,曾有人認為火星和金星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但現在我們知道,除了地球,環繞太陽的其他行星也許都不太適合人類生存。顯然,我們要考慮另一恒星系統。

    以我們今天的科學水平,還無法知道整個銀河系的2000多億顆恒星中,可居住的星球具體數目是多少,或者這些宜居星球是不是已經有了原住民(外星人)。美國天文學家和地外文明搜尋(SETI)組織創始人弗蘭克·德雷克曾在1961年提出了“宇宙文明方程式”,也就是德雷克方程。德雷克方程主要包括7個因素,如銀河系中誕生恒星的等級,恒星有多少顆行星,行星能否適應生命體生存等。他用該方程計算了找到外星人的幾率。結果表明,銀河系可能存在1萬個左右可探測的文明,其中,最近的文明世界可能距離我們約1000光年遠。而目前的研究跡象表明銀河系可能存在很多宜居行星,有些人估計的數目甚至達到了數百億顆。

    不管怎樣,這都暗示著如果人類向太陽系的其他地方開展殖民活動,人類物種就很難被“消滅”了。因為即使是殺掉其中一顆星球的人類分支,其他星球的人類仍然存在,并可以從其祖先的悲慘經歷中總結經驗,研發和嘗試新的技術,不斷探索,了解生活在別處的生命,推動人類向更高層次發展。

    如何達到宜居星球?

    由于地球和其他恒星之間相距甚遠,假設人類開始星系殖民,最初的擴張速度應該是緩慢的。因為就算是去往最接近地球的三體恒星系統——半人馬座α星,假設是以10%光速(約3萬千米/秒)行駛,大概也需要40年才能到達。

    為什么選定為10%光速呢?首先得考慮人類的壽命,目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七八十歲的樣子,10%光速至少能讓人類在短暫的生命期限內到達最近的恒星。其次,相對于速度極限——光速,10%光速其實不算快,還能盡量減少行駛中宇宙飛船和星際氣體、塵埃之間相互碰撞的幾率。

    那么,我們如何讓宇宙飛船獲得10%光速?

    也許要依靠一面巨大的帆,或者說,進軍其他恒星系統將是一個“光帆”計劃(或太陽帆)。由于光也有能量,照射到物體上也能產生光壓,這個道理就像風吹到船帆上,使船帆受力一樣。光帆就像是接收光照的一種太陽能電池板一樣的東西,由太陽附近的高能激光或微波站驅動,它利用光束中的光子獲取動力,足夠長的時間后會達到相當比例的光速。

    而在最近,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啟動的“突破攝星”項目中,就提議研發名為“星片”的小型光帆飛行器。計劃它能以20%光速,經過20多年的航行時間抵達半人馬座α星,并向地球傳回該恒星系統的信息。盡管就目前而言,這臺飛行器只能裝載照相機、導航系統能小件物品,其成敗也很難預料,但是仍舊給人類未來的太空旅行指明了一條道路。

    除了光帆,當然還有其他可能的星際推進方法,從反物質融合、星際沖壓式噴氣推進器到“超空間發動機”。據稱,美國科學家正在秘密研究一種“超空間發動機”,一旦證明“超空間發動機”可行,那么由地球前往火星只需3小時,由地球前往距離11光年的星球只需80天。也有科學家預測,真正能制造出適合的宇宙飛船并啟程飛往目的地星球的時間是在26世紀。

    到達目的地后,如何減速、順利降落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最合理的辦法是研發所謂的“磁帆”。“磁帆”通常指在飛船周圍包裹上一層和太陽風極性相反的磁場(太陽風是自身具有磁場的一股帶電粒子流),通過磁場間的排斥作用飛出太陽系。這里,我們要利用的不是太陽風,而是在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最后階段,通過目標恒星發射的粒子流的反磁性來減速剎車 。


    旋轉的太空城

    鑒于去往其他星球通常要花費相當長時間,一些人并不太想在星際旅行中就將自己的生命消耗殆盡,于是有人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建造一個太空棲息地會不會更快,更方便?

    早在20世紀70年代阿波羅號成功登月之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和未來主義者杰勒德·奧尼爾就曾提出建造“軌道太空城市”的想法。他設想的是一座圓筒形的巨大“飛船”,長32千米,直徑約6~8千米,可住十幾萬人。它是全封閉式的,并以中軸為旋轉軸,每分鐘自轉一周,能產生跟地球表面同樣大小的重力。圓筒的頂部還有一個空間碼頭,從地球或其他太空城來的小飛船可以在這里停靠。

    我們如果要建造一座城市,首先必須考慮建筑的材料從何而來。奧尼爾認為所需的材料可以從附近的直徑幾百米的小行星上開采,太陽系擁有數百萬顆這樣的小行星。

    在奧尼爾的計劃中,太空城是一個循環的生態系統,人們的生活完全自給自足,可以在這里種植瓜果蔬菜,飼養牲畜,開設工廠,空氣循環使用,跟地球生活沒有兩樣。如果地球不再適合居住,人類無需前往遙遠的另一個恒星系統尋找新的人類家園,就居住在這太空城里。沒有了人類的蹂躪,地球在過了幾百上千年后或許會慢慢恢復原樣,那時人類還可以重返地球。

    美國宇航局對這個想法非常感興趣,并資助奧尼爾領導的幾個實驗室進行深入研究。但太空城方案仍然是一道物理難題,等待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慢慢解開。


    備份人類,拯救人類

    此外還有人提出,未來人類能建造一艘自給自足、類似地球環境的“世界艦船”,能容納上千人。一艘巨大的“世界艦船”在太空中的旅行要比光帆慢得多,也許只有0.5%光速(仍然有1500千米/秒)。但優點是,“世界艦船”上的居民眾多,而且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船上。相比于改造并定居在其他星球或宜居太空城,“世界艦船”的居民還能繼續作為太空探索者,走向下一個新星系,不用擔心人類的壽命問題。

    據估計,從銀河系一端到另一端的距離是10萬光年。人類一旦制造出多艘“世界艦船”,分頭踏上“沒有盡頭”的星際遷徙旅程,由于星際空間的隔離,他們的子孫后代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區別,或許到那時,人類們不再承認對方的親戚關系,盡管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人類文明的延伸。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6年第7期雜志文章、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微信號:hdkj1997

    • 發表于 2016-07-21 00:00
    • 閱讀 ( 64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