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流行歌手黛安娜羅斯在歌中唱道,“不必急著去愛,你需要等待”。愛情不可強求也是很多文明中的古代智慧。
最先打破規則的是英國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男士。
1695年7月,倫敦財經雙周刊《振興農商紀要》推出了一項新的創造財富、并且永久改變兩性關系的行業——征婚啟事(lonely-hearts advertisement,直譯為寂寞之心的廣告)。在阿拉伯種馬出售和鞋匠學徒招聘的廣告中間,一則短小的資訊如此道來:“某男,30歲,家產富足,希望尋找一位家產不低于3000英鎊的年輕女士。”讀者們大多會驚訝于該男士的野心,因為當時的3000英鎊,大約相當于現在的30萬英鎊。
英國女學者弗蘭西斯卡布曼的新書《腳踝漂亮者優先——征婚廣告史》追溯了征婚廣告從17世紀末到現在的三百多年的歷史。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求歡、愛情和婚姻的變遷。從消費主義到避孕措施的發明,從工業革命到同性戀的權利,征婚廣告見證了三百年內人類社會的變遷。
婚姻是財產交易
歷史上首例征婚啟事,就算有人答復,也沒有留下記錄。但出版商約翰霍頓卻嗅出了其中的商機。尋找妻子的男人可以就此省卻婚姻市場上那套繁瑣又所費不貲的繁文縟節。局外人也可以在圍觀過程中享受圍觀的快樂。伴隨著1690年大量移民融入倫敦和維多利亞時代商業和廣告文化的繁榮而蓬勃發展。截至1710年,在英格蘭注冊的53家報紙中,每家都登了征婚廣告:大多來自男士,大部分二十多歲,而且都在征友時設定財務狀況。
1837年,居住在本斯托爾市的40歲的約翰,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刊登了一則征婚啟事。一個明確的回應讓他心跳加快,這位女士建議他們在晚上某一個特定的路燈下面見面,讓他一手拿黑色的手杖,另一只手拿手套。于是,他們見面了,他穿著自己最好的雙排扣長禮服,她穿著漂亮的長裙。
開始,交談不太順利,但是當他的相親對象透露她與一位宮廷女士住在一起時,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問,“她是你的朋友嗎?”
“不完全是”,她含糊地回答,隨后改變了話題。
六次約會之后,他決定和她結婚,這時他才知道,她不過是宮廷女士的仆人,當然他立刻結束了與她的關系。這就是征婚廣告的缺陷,結識的人脫離了社會背景,沒有辦法知道相親的對象到底是什么人。最恐怖的是,她們有可能是女仆。
刊登一則廣告的費用是很昂貴的,高達三先令,是女仆兩個星期的工資。這就意味著直到19世紀末,大多數刊登廣告的人都是中產階級。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征婚是近代末期自我商品化之后出現的。第一個征婚廣告說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題目之下,一個男人就財產和一個女人討價還價。這樣的模式主宰了這一行業一百年:大多數的征婚廣告都是三十歲左右的男人,樂于結識年輕的小姐和寡婦,要想建立“快樂的關系”,財產不能少于500英鎊。
婚介的商品化非常符合17世紀的婚配市場,婚姻大多是筆交易。和當時的媒妁之言一樣,很多征婚廣告都是男人尋找年輕富有的女人。
但是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對丈夫和妻子的素質要求發生了變化,18世紀下半葉,在重視金錢的同時,男人也開始部分的看重女人操持家務的品質,“體貼”一詞不斷出現在廣告中。
1750年,一位紳士在廣告中細致描述了他的夢中情人:牙齒漂亮,嘴唇柔軟,氣息甜蜜。眼睛不論是什么顏色都要明眸善睞。她的膚色要健康。人要整潔,胸部要飽滿、堅挺、白嫩。她要善解人意,不需要多高的學問,但是交談要令人愉悅,她的言談要大方得體,秉性溫柔,愿意為對方服務。
不過大多數征婚的男人對女人的外貌不做過多要求,1772年的一份廣告中只是簡單地提到要求“身體健康”,相比之下明確寫下的“腳踝漂亮者優先”就有點有傷風化了。
這段時間女人刊登為數不多的廣告中充滿了絕望的氣息。比如,1777年的一份女士的征婚廣告上寫著:“年輕女人,失去了丈夫”;1781年的一份廣告是“渴望自由,渴望逃脫殘忍的監護人的控制”;還有一份征婚廣告訴說,“因為失去了朋友和財產,在尖銳的痛苦中被迫尋求保護。”
大多征婚的女人都稱自己是寡婦,考慮到當時男子的壽命不過四十多歲,也就不足為怪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寡婦的廣告堪稱經典,“非常坦率地承認,沒有丈夫,她無法擁有快樂,她的夜晚都在嘆息和哀悼中度過”。
也許考慮到是買方市場,大多數女人的要求都不高。但是1787年一個勇敢的人說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喝酒不能超過兩瓶,一口氣不能超過一瓶,一星期喝酒不能超過三次。他必須識文斷字,他的談吐必須迷人。兩人一起的時候,他要不斷注意到他的配偶,不能東瞧西看,與輕浮的姑娘們眉目傳情。他必須在12點之前上床,9點之前起床。總之,他必須按應該的樣子行事。”
征婚廣告的陷阱
有段時間,征婚廣告開始變得魚龍混雜了,很多廣告就像是為了娛樂讀者。“富有、豐滿、自由、精力充沛的寡婦”這樣的詞語明顯是想尋找肉體之樂。“相當富有的紳士,長期忍受膝蓋無法治愈的疼痛,這是在東印度被鴕鳥踢傷的。”這樣的幽默也夾雜其間。
當然,還有些人毫不掩飾自己想獲得特別關系的愿望,下面的廣告出現在1768年,看起來就像為浪漫小說準備的素材。
“一位淑女,她的才藝得到了上流社會的肯定,最近失去了一位秘密朋友,渴望得到任何階層人士的保護。”
這個廣告最大的可能性是一位高級妓女來尋求“包養”。她和11年之后“富有紳士”刊登的廣告中提到的女士是不是同一個人?
“富有紳士”宣稱,由于家庭的原因,被迫與長期交往的年輕女士結束關系。他愿意拿出一筆可觀的錢給她和任何愿意把她領進婚姻神圣殿堂的有品位的紳士,或者體面的生意人。
這樣的廣告加深了人們對個人征婚廣告是陰謀和陷阱的印象。
征婚廣告也鬧出了不少笑話。1825年,哈羅公學的一幫學生以“美麗、富有”的女士的名義刊登了一則征婚廣告, 收到了50位男士熱情的回復。于是這幫學生又刊登了一則廣告,要求有意的男士在某天到一個德比巷劇院見面,要求男士站在后排,拿單片眼鏡遮住右眼。
到了指定的那天,50個男人站在那里,相互看著對方的單片眼鏡,漸漸明白他們被耍了。
征婚廣告還有更深的陰謀。1828年,不少于53個受人尊敬的女士回應了24歲的威廉科德的征婚廣告,他說他需要一位妻子給他帶來財產和家庭的舒適。實際上,這個科德是個殘忍的殺手,他剛剛殺死了他的女人,當然不是出于意外,而是蓄意謀殺。
不過征婚廣告中有藍胡子也就有黑蜘蛛。19世紀末期生活在美國的貝莉吉妮絲成功捕獲了獵物。她可能殺害了她的兩任丈夫和所有的孩子,然后開始刊登征婚廣告,大量男人為此所吸引,落入了這位黑蜘蛛的羅網。她將他們的尸體支解,然后埋在她的院子里。據悉,可能有四十多人被埋在她在印第安那州拉那42英畝的農莊里。
女性開創新風格
對于淑女來說,發布廣告和答復廣告都有辱美名;直到19世紀50年代,女性發布的為數不多的廣告中,也大部分用的假名。當時已經發展出了固定的說法:使用中間人(溫莎城堡約翰戴尼爵士推薦),還有固定的措辭,如“舉止端莊”“善持家務”“郵資付訖(回復應征不用貼郵票)”,還有最重要的“來信保密”。
1820年左右,英國人忽然間對家庭名譽前所未有地開始關注起來,這讓中產階級女性有幾十年時間都不再刊登征婚廣告。同時,男人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隨著照相術的發明,征婚啟事者開始要照片了。從這時開始,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如音樂和閱讀,有助于婚姻美滿的觀念也開始反映在征婚廣告上。
征婚廣告變得各具特色了,看起來每一份征婚廣告都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需求,1863年,倫敦的一份征婚廣告聲稱:征婚,發布廣告者希望覓只有一條腿的女士為伴。
在1870年到1900年,英國倫敦20份周刊和月刊都有征婚版,這背后的強大推動力來自中產階級婦女,她們意識到自己要么在25歲之前嫁出去,要么就會冒終身嫁不出去的危險。
這種恐懼深刻表現在下面這則三姐妹同時征婚的廣告:莉蓮、格拉迪絲和羅薩莉,已故官員的女兒,有不錯的收入,年齡是22歲、20歲和18歲,不愿孤老終生。像所有的愛爾蘭女士一樣能干。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出現了新的現象:孤獨士兵的征婚廣告,很多刊登在《每日郵報》上。 下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年輕孤獨的軍官,在比利時的佛蘭德斯服役,希望與活潑美麗的年輕女士(年齡在18-20歲)通信。
西班牙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男性的人數急劇減少,到1921年,英國的女人比男性多出170萬,傳統隨即打破:第一次,女性發布的廣告超過了男性。1915年一份征婚廣告上寫道:女士,未婚夫身亡,樂于嫁給完全失明或者在戰爭中致殘的軍官。
戰爭也改變了女人看待自己的觀念,她們不再隱藏在家中,并且開始吸煙,跳舞和擦口紅,勇敢說出自己的要求和權利。這時有些女人開始征約會對象而不是結婚對象。
20世紀50年代,廣告業長足發展,這時的征婚廣告有的是爭征得到了解脫,“征婚”也峰回路轉,新的“孤獨之心”出現了。自從50年代美國首次把婚戀節目搬上了熒屏,各國的電視人對婚戀節目進行過不同的探索,演繹出不同的節目形態。現在世界各國婚戀節目的形態多達數百種,搶占了征婚廣告的風頭。
需求消失之后,英國最后一份征婚版面在1961年停止出版。過了十年之后才再次繁榮起來,但是互聯網出現之后,征婚廣告又退回到了19世紀的水平。但是1981年“新中國第一條征婚廣告”才誕生,隨后迅速席卷神州大地。
正如1695年一樣,征婚廣告依舊在表達自己的期望,表達對愛的渴望,希望能逃離現有處境,尋求安全的保障,雖然如今的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這些希望,但是其本質三百多年來都沒有改變。
(作者:栗月靜)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