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安排當中,頗有一些習俗活動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比如正月十五的卜紫姑、正月十六日的走百病、清明節的蕩秋千,等等。不過,若從更廣泛的范圍而言,最當得起女兒節之稱的還是要數七夕節。七夕節在傳統社會主要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民俗節日。早在南北朝時期,宗懔《荊楚歲時記》中就已明確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后世相關文獻中,鮮有不提到“女”這個字眼的,還有許多地方就將七夕節稱為“女兒節”或“女節”。

    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女兒節,種種節俗活動所表達和傳遞的主要也是女性的愿望與心聲。

    乞巧是七夕節最重要的習俗活動,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也不同,有穿針乞巧、觀影乞巧、蜘蛛乞巧、通過祭拜織女乞巧等等,不一而足。穿針乞巧即穿針引線,誰穿得又準又快就為巧,帶有賽巧的性質。為了增加活動的難度和趣味,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方法也被發明出來。觀影乞巧即將一些東西放入水中觀察其所呈現的物影來乞巧,所放東西多為針、巧芽、草等。蜘蛛乞巧是將蜘蛛裝于盒內或用碗覆蓋,并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如有以是否結網為標準的,若結網就得巧;有以所結網絲多寡為標準的,網結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網結得是否有條理為標準的,有條理則謂得巧;還有以蛛絲是否穿針為標準的,若蛛絲穿過針孔即為得巧。經過占驗,得巧者無不歡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賀;未能得巧者,往往沮喪嘆息,甚至啜泣痛哭。除此之外還有看巧云、吃巧果、食巧飯等乞巧方式。

      眾多乞巧活動大都是女子們自己的發明,不僅帶有明顯的競賽意味,而且富于生活情趣,它們刺激著嬌兒女娃們帶著既興奮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乞,是追求,是期望,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詩句里,在女子得巧則歡喜、不得則傷悲的情感表達里,我們看到心靈手巧和容顏美麗是她們共同的追求和對自我的期許。

    在傳統社會中,女性的心靈手巧無疑是和女紅、中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令乞巧活動更多體現在針線(絲)運用和飲食制作等方面。而女子們周期性地參加乞巧活動,則確認并且強化了女性對于何為“巧”的理解和認知。

    乞美是七夕節另一種重要的習俗活動。許多地方都有接露水的做法,民國二十五年《路橋志略》載:“‘七夕’,婦女用各種鮮花盛水盆內借以承露,曰接牛女眼淚,洗眼濯發,謂能明目美鬢。”嘉靖年間的《姑蘇志》則描繪了一幅更加動人的情景:七月七日夜,天上一彎月亮與群星爭輝,院子里樹一竿青翠欲滴的竹,上面戴著碩大的荷葉,那是女子們的“承露盤”。第二天一大早,她們就會喝掉承露盤中的露水。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還會令人變得美麗。在廣西某些地區還有“儲水”的習俗,認為用“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7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均有相關文獻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傳說年輕姑娘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保持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來說,還可以使其盡快找到如意郎君。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市以及貴州、廣東兩地均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綜上所述,在七夕節的乞美活動中,更多體現了女性對容貌美的追求,在她們那里,容顏不僅與先天的自然條件有關,而且與后天的保養與修飾相聯。利用生活中可取的資源(露水、鳳仙花等)為自己的美麗服務,這當然是一種積極的、值得倡導的人生態度。


    趣談“七娘會”

    在廣東,清代和民國年間尤為重視七夕節,并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便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七娘會,民間多稱“拜七姐”,此活動在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并行禮祭拜),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農歷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谷、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

    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一些錢,請家里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并且制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系上刺繡臺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有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彩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等等,總之越細致越顯得巧。同時還要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燈、蛋殼燈(上繪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等。

    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彩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化妝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還要在燭臺、香爐上插上香燭,并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后換上錦綢裙襖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于八仙桌旁和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或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及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演奏音樂;興致濃時,女兒們也會自奏琴蕭等樂器。半夜12點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地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誠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詞》所說:“繡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臺。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作者:張連城)

    • 發表于 2016-08-05 00:00
    • 閱讀 ( 82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