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同性戀是天生的嗎?

    Lady Gaga 有首著名的熱門主打歌“Born this way”在歌詞中向我透露著這種信息:愛上我們本來的樣子,并沒有任何過錯。因為上帝從來沒有錯誤的時候。我正前行在最正確的道路上,因為我生來就是如此!如果你長大后發現你愛上的往往是你的同性,你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承認這種傾向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再或者就是自欺欺人,強迫自己和其他人一樣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感受。

    性別毫無疑問是剛性的,固定的。但是很多人都會有類似“曇花一現”的感情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比如,你是一個男生,但是你曾經在中學的某段時間愛慕著學校那個高大帥氣的籃球隊長;你曾經和自己的好閨蜜形影不離,打的火熱,甚至時不時冒出來莫名其妙的想法,我不需要男朋友,就這樣和閨蜜在一起生活也挺好。但是你很明確的知道自己不是同性戀,這段莫名的感情經歷過之后你又愛上了其他的異性。但是你要如何解釋這場在心中的戀情?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我天生是雙性戀,我可以同時愛上女人和男人。但是心理學家覺得這樣的描述并不準確。確切的說法是,我是同性戀,但是我不是天生的。

    1. 社會輿論的導向

    1977年的時候美國曾進行過一個關于同性戀的民意調查,只有有10%參與調查的人認為同性戀是天生的。但是近年來這個數字上升到了50%。越來越多的人權運動組織宣稱“我們對性別的傾向無從選擇,因為我們生來如此”

    民意調查同樣也顯示,1985年,只有2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一個同性戀的朋友或者親屬,同事,但是這一結果在2013年上升到了75%。盡管受訪者來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教育背景,但是大家更樂意接受的解釋就是“同性戀是天生的”。

    2. 科學家是如何解釋這個問題的?

    雖然對性取向的來歷還存在爭議,但是科學界一致的觀點就是任何同性戀“轉化療法”都是不可取的,有潛在危害的。比如口服藥物配合心理治療,甚至臭名昭著的電擊療法。這些療法已經被證明會引起接受治療者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會自殺。雖然越來越多的因素被專家們采納,比如遺傳,性取向發展,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但是美國精神病協會最新的調查結果依然含糊不清。

    同性戀和腦部

    但是在各路爭論中,有幾個主流觀點還是被大部分科學家和心理學家所接受的。比如1991年,神經科學家西蒙·拉維公布調查結果,他認為在男同性戀和男異性戀的腦部發現“細微但重要的差異”。勒非研究了兩組男性的腦部:1)同性戀和2)勒非“推測”的異性戀。勒非研究腦部中的下丘腦,專注于下丘腦中一個被稱為“INAH-3”的細胞群。之前的研究發現總人群中女性的腦部比男性的小,同時下丘腦細胞群INAH-3的細胞數也是女性少于男性。勒非聲稱他的研究發現男同性戀的INAH-3細胞數也少于男異性戀。也就是說同性戀之所以成為同性戀是因為他們的腦部某些地方不同于異性戀。

    但是這個著名的理論也同樣存在著缺陷。比如,這些成年人是開始同性活動后才被跟蹤研究的,科學家們并不能直接說明究竟是腦部變化而影響的同性傾向還是先出現了同性的行為才導致這部分大腦的異變呢?

    “gay”基因

    關于同性戀的起源的另一個里程碑式的理論是由一個叫迪安·哈默遺傳學家提出的。他的研究重點在由母親傳遞的X染色體上。他在在44對中的33對(83%)同性戀孿生兄弟中的X染色體上發現了一個特別的小區域,被稱為Xq28。哈默認為如果孿生兄弟中有一個是同性戀,另外一個也是的幾率是33%。也就是說,男同性戀比異性戀多33%的幾率得到X染色體上的Xq28,所謂的“gay”基因。到了2015年,哈默的研究采用了更大的樣本:409對同性戀兄弟。這個結果進一步的支持了“gay”基因的存在。但這個研究之限定了男同性戀而不是女同性戀,并且沒有設立來自普通人群的對照組,比如異性戀的孿生兄弟存在Xq28的比例又是多高呢?

    3. 后天的生活也會影響性傾向嗎

    新西蘭一個對13,000名成年人(16歲以上)進行的研究,看童年經歷對性傾向的影響。結果發現,童年曾受虐者,成年后參與同性性活動比率,比沒受虐者高三倍。然而,這卻并非同性戀的主要因素,因只有15%同性戀者童年曾受虐(異性戀者曾有5%)。因此,僅小部分同性戀者(約10%),其性傾向可能源于童年受虐經歷。

    若同性戀傾向完全是遺傳的話,這應該是一輩子也不能改變的。對女性而言,這似乎只是性取向,是會隨年日而變的。一項為時五年對女同性戀者的研究發現,在五年內,超過四分一受訪者放棄女同性戀 / 雙性戀身分,其中半數人重拾異性戀身分,另外一半不承認任何性向標簽。另一項少數族裔年青女性(16至23歲)研究顯示,在兩年研究期限內,有半數受訪者曾改變性向身分多于一次。再有一項研究,從紐約巿男女同性戀 / 雙性戀青年服務機構征得受訪者(14至21歲),結果發現在12個月的研究期內,有5%男女同性戀或雙性戀青年改變性向,成為異性戀者。因此,對好些人而言,性取向是可選擇的。

    人為何會同性戀?同性戀傾向其來源問題已為傳媒廣泛報道,令大眾有此印象,覺得這受遺傳影響較深,過于環境。然而若考查相關科學文獻,則發現論據其實不太明顯。所以至今為止我們仍然不能給同性來的來緣提供一個清楚的解釋。雖然誰都不能否認遺傳因素對同性戀的影響,但所謂“同性戀天生說”,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沒有人會記得自己剛生下來時的情況,也沒有一項有力的研究支持嬰兒或者胎兒就有同性戀的傾向,因此最多也只能算假說。

    • 發表于 2016-08-16 00:00
    • 閱讀 ( 84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